朋友圈"抢娃"猫腻:网民凭猜测 网络营销制造话题

11.07.2015  15:55

  原标题:网民凭主观猜测发布信息网络营销制造话题博关注朋友圈“抢娃”谣言背后藏猫腻

  东方网7月11日消息:“注意啦!最近有一伙人贩子在小区里,让自家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搭讪,一起玩以后把别人孩子带走……太可怕了,赶紧转给有孩子的朋友!”打开微信朋友圈,这样的“抢娃”消息是不是经常看到?事实上,上海的儿童拐卖案件一直处于微发可控状态,一波又一波的“抢娃”信息最终都被证伪。

   时间地点齐全也不可信

  记者从公安部门获悉,微博、微信传播此类消息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个别网民在目击、听到一些事件后未经核实,凭主观猜测发布;另一种则是网络营销号制造的虚假消息,目的是吸引更多粉丝并博取点击量,以此谋得关注度、转发量及衍生利益。

  今年6月17日晚上,一则关于金山区东平南路上一名8岁男童被人拐走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广为转发。信息以目击者的口吻发出,时间、地点要素齐全,看起来颇为可信。

  金山警方调查发现,当天下午的确接到相关报警。民警到场后发现,现场只有一名神志恍惚的老人,旁边伴着报警人。报警人称,半小时前发现老人在附近徘徊,好像是在找小孩。民警联系老人的子女后,对方反映老人患有精神疾病,家里无小孩走失情况。这就是抢孩子谣言的一个典型来源:个别人未经核实,凭主观猜测随意发布信息。

   求扩散”为吸引广告

  另一类抢孩子谣言,因为有“专业力量”介入传播更为广泛。此前曾在微信上广为流传“汪雄走失”谣言中,一个名叫“汪雄”的孩子几乎同时在全国各地走失。对比可以发现,除了地点等略有变化外,其余内容几乎原封不动。

  “这种谣言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让你转发。”记者从多名曾在互联网公司供职的业内人士处获悉,此类消息最后一定会写上“转发就是力量”、“即使冷漠的人也请你动动手指”、“不求点赞只求扩散”之类的话。因为,信息转发量达到一定程度,对于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来说,就是一份漂亮的数据。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和广告商谈价格。

  据了解,微信公众号一般粉丝数量超过5万人,即可获得广告商投入;一篇文章阅读率破万后,也会有人愿意投资。因此,一些专业从事微博、微信营销的运营者,往往乐于制造各类轰动性话题以吸粉、博转发量。

   转假消息有损安全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谣言”分析报告》中分析了谣言的规律性特征,即焦虑主题、夸大渲染和信源不明。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焦虑主题。其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高达50.98%。

  上海警方分析,面对此类宣称威胁人身安全的信息时,人们往往宁可信其有。同时,抢孩子谣言能引发人们的同情心、保护欲。不少人觉得,转发是出于好心。但事实上,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对于安全感来说是一个大伤害。

   恶意企图应受经济处罚

  现行法律对于传播谣言的处罚,有着明确规定。然而,一些营销号对此“见招拆招”。不少抢孩子谣言会在一开始强调消息来源是“同事的亲戚”、“朋友的同学”,既增强真实感,又放出潜台词——“我也是转来的”。对此,有市民认为,对于这一类有着明显不良企图的谣言,相关部门应从经济上予以处罚。

  专业人士认为,随着微博、微信数据分析专业化,广告商渐渐从单一看数据发展到细分数据。靠此类“爆炸信息”夺人眼球的低质量微信号,商业前景并不明朗。

  此外,随着公安等部门都开设微博、微信,市民对于抢孩子等信息的真伪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权威渠道验证,没必要恐慌或随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