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程院院士Hiroya Fujisaki教授访校做学术讲座[图]

21.11.2016  20:37

2016年11月10-11日,应外国语学院跨语言处理与语言认知基地邀请,日本工程院院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院士、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副理事长、ISCA(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创始人之一与终身顾问Hiroya Fujisaki教授访问交大,分别在外国语学院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做了两场学术讲座,并与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进行了学术座谈。

10日下午,Fujisaki教授在外国语学院作“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的主题讲座。讲座由丁红卫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与学生参加。该场讲座分为三个子报告,分别关于基频曲拱生成过程建模、口语处理的概念和自动言语识别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外语学习中的词重音和语调。

Fujisaki教授在第一个报告中向在座师生们介绍了信号处理、语调模型、以及该模型在韵律单元和韵律结构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他通过喉头的生理学和物理学特征介绍了从喉部肌肉运动到基频曲拱模型参数化的过程,并从声调角度出发,谈了语言类型学的相关问题。

在第二个报告中,Fujisaki教授首先对言语、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说,并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言语传达信息的过程,提出“口语处理”的概念。他还对自动言语识别的统计方法和自动言语识别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评述。Fujisaki教授提出自动言语理解是自动言语识别的前提,而言语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模型,还需说话者大脑模型的参与,并对未来人机共生系统中的人脑要素和结构做了简要评述。

在最后一个报告中,Fujisaki教授通过对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的英语基频曲拱特征进行比较,提出“外国口音”的概念。他详细阐释了言语处理中用到的语音合成分析法,及其在非母语语言韵律研究中的应用,并用实验说明了语音合成分析法在提高语言学习者韵律习得中的应用和作用。

整场讲座中,Fujisaki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用丰富的理论、大量的实例和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口语处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口语处理的未来做出了展望。Fujisaki教授的报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实用性,给在座师生们在语言研究中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11日上午,Fujisaki教授来到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电院师生做学术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该场讲座由电院青年千人、东方学者、优靑俞凯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电院师生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Fujisaki教授向在座师生们介绍了语音合成、语音识别中的口语对话处理系统和基频曲拱模型,并在讲座中与师生不时互动,现场气氛活跃。

11日下午,Fujisaki教授与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们进行了座谈,研究生们就自己研究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设想与Fujisaki教授展开热烈讨论,收获匪浅。

Fujisaki教授是ISCA(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国际语音通信协会)的“Distinguished Lecturers: 杰出演讲者”之一。此次上海交大之行是他在“杰出演讲者”任期内的第一次巡回演讲。Fujisaki教授此行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他的讲座为外国语学院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在学术研究中带来重要启发,学生们也被Fujisaki教授对科研严谨的态度、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深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