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交大学子在丹麦参加B&O创新实践暑期夏令营[图]

05.08.2015  14:01

CD-DIP(Conceptu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roducts),意为概念设计及创新产品开发,是丹麦著名视听公司Bang&Olufsen(简称B&O)及世界各地高校联合举办的创新实践暑期夏令营,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跨文化团队协作能力的产学结合型人才。2015年是B&O第9次举办该夏令营,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次参与该项目。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12届和2013届夏令营,受到了丹麦科研、创新和高等教育大臣,丹麦驻华大使及中国驻丹麦大使的关注。今年,B&O创新实践暑期夏令营再一次回到了B&O公司品牌发源地——丹麦斯楚厄市。

短短3周,新奇大胆的概念从笔尖纸端的设计稿上翩跃而起,吸收年轻“设计师”与“工程师”的灵感与激情,最终变成创意新奇的实物模型。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丹麦CD-DIP创新实践夏令营的22天里完成的“不平凡任务”。

从设计到工程——跨学科的发散思维

在丹麦斯楚厄市B&O公司的工作室里,41名来自中国、丹麦、荷兰、波兰、美国知名高校的学生被分为不同小组,他们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来自于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心理工程、工业设计、新闻传播等专业。3周时间里,他们将面临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跨学科交融协作以及来自各国成员的跨文化团队合作挑战。

在夏令营里,每人每天要听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讲座,并且根据当天的任务目标,迅速将新知识投入到实践工作中。来自B&O的设计顾问指导克里斯汀认为,如果学生只接受与软件工程师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就会以软件工程师的惯性思维工作。“惯性思维大混乱”则能帮助大家跳出惯性思维。作为本届夏令营的指导人员之一,克里斯汀负责引导学生从设计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并表示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大家都乐于尝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让设计师从工程实用角度评判设计,让工程师从设计美学角度塑形概念,不把某个学生设定为某个领域的单一人才。创新夏令营要求每个成员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个专业,而是利用本身专业知识扩散思维至其他领域,提出跨专业融合性的创新想法。

作为夏令营的指导老师之一,今年是上海交大媒设学院设计系的戴力农副教授第三次参与B&O创新实践夏令营,她对这种跨学科发散性思维表示赞同。“B&O创新夏令营的最大价值是打破了专业,跨越了文化,使得设计师、工程师和商科学生一起合作经历创新的全过程。这是国际顶级公司普遍使用的工作方式。”

从概念到模型——产学结合的实践能力

不同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B&O创新夏令营要求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市场背景和消费者需求,再提出产品概念,最终将概念实践为产品模型。此外,们学生与来自各个国家知名大学的老师及B&O公司各部门的专家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公司环境中接受指导,培养学生的市场眼光,学以致用。

每个周末,夏令营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参观斯楚厄当地博物馆,了解B&O历史和历代产品;到B&O公司员工家做客,体验丹麦当地居民的生活;参观B&O公司工厂、工作车间、设计室,感受世界顶级视听品牌的工作氛围;乘车前往当地的森林景区,欣赏北欧独特的自然风光;前往奥尔堡大学,参观最新科技实验室;一起在沙滩边打太极拳,体验中国文化。这些活动让来自各国的学生更加深刻地融入当地生活,体验北欧的丹麦文化,从中汲取设计、创新灵感,同时也在活动中加深彼此友谊。

B&O公司的COO史蒂芬·皮尔森说:“当我还是学生时,我并不清楚校园外的真实世界发生了什么。但在B&O创意夏令营,参与者能真实感知世界的变化,能感受到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参加在上海交大举办的第八届创新夏令营的安德鲁回忆说:“我们在夏令营前期做了市场调查,在上海商业区观察人们的行为习惯,采访了许多人,从中获得产品概念,最终将概念变成产品模型。”上海的这段经历,对安德鲁的学业乃至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里,学生能把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变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个鼓励创新尝试的地方。”B&O公司的CEO图尔·曼托尼认为,“有想法是一回事,能把它实现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是一个有想法有创意的人,那真正的挑战就是如何把想法变为真实的产品、服务。而这正是B&O能够教导你的地方。”

产学结合的培养形式也是高校乐于探索的教育创新方向,直接面对产品开发的跨学科合作,使来自设计、工程、管理各学科的中外学生受益匪浅。上海交大研究生院给予该项目极大的支持,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李萍副院长、媒体与设计学院戴力农教授以及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张峰教授为学校开拓B&O暑期创新夏令营做出了巨大贡献。李萍认为,创新夏令营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作为国际化的夏令营,学生不仅锻炼了与人沟通交流、自我表达的能力,也加强了跨文化团队的协作能力,收获跨国友谊。

(参考 http://news.sjtu.edu.cn/info/1022/133257.htm

整个项目的建立还得益于交大校友谭振华教授和项目总负责人ERIK的努力。谭振华曾经在上海交大电院执教,现在奥尔堡大学任教,交大与B&O创新夏令营结缘得益于他的牵头。ERIK是交大的老朋友,更是交大参加项目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对交大学子称赞有加,给予中国学生很多的关注和支持,并且非常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

从上海到丹麦——跨文化的合作与友谊

对所有参与夏令营的学生来说,B&O暑期创新夏令营都将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经历。5名上海交大学生有幸参与其中,在那里,他们不仅受到扩展创新思维训练,零距离接触公司市场,提升实践学习能力,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面对挑战,完成团队合作。

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龚正是组长,承担着协调组内各种关系的责任,他说:“在夏令营里,不论你从哪个国家来,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这种一起工作的氛围是最棒的。”同组负责模型程序编写的孙清洋说:“这个模型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它为何诞生,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反应,我最了解。

这里的工作氛围相对国内更加宽容。”来自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的吴企帅对夏令营的工作氛围甚为称赞,“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新奇古怪的想法,不会有人立刻反驳你,这样更能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想问题,更具创造性。我很想把这种氛围分享给我的同学们。

来自电院电气工程专业的杨光与同组的丹麦、荷兰、美国、波兰学生共同完成了小组模型,他说:“在这里能锻炼口语,能和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工作,能体验丹麦的风土人情,有机会我很希望能将夏令营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

从最初模糊的概念,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变成能够使用的产品模型,每个小组都为此付出极大努力。”来自媒设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的王晟君,用镜头记录下了所有人的成长,“即使有分歧,他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法。看到最终的模型展示,每个人都很兴奋。

当最后一天夏令营闭幕时,作为组长的龚正收获了最多的拥抱,小组成员一直将他送到车站,才依依惜别。回国后,吴企帅也依旧与夏令营结识的伙伴保持联系,在网上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正如B&O创意夏令营所期望的,通过夏令营,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建立专业人脉网络,让B&O夏令营成为学习、工作的巨大推力。

B&O创新夏令营至今已经举办9届,并在2009年被评为丹麦最佳国际夏令营。正是因为这个夏令营为参与者提供跨文化、跨学科的真实商业环境,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和产学结合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收获如此高的评价,并且一届接一届的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