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市图书馆华丽变身新杨浦区图书馆[图]

03.12.2016  17:36

工程改造效果图

原标题: 旧上海市图书馆华丽变身新杨浦区图书馆 ——记者昨日探访进入收尾阶段的修缮扩建工程

上海图书馆家喻户晓,上海市图书馆又是什么地方?

这栋几乎被埋没于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经过修缮扩建,将在上海杨浦区“焕发荣光”,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

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江湾地区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即旧上海市图书馆。妙手回春的修缮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项目经理吴有伟说道,大从建筑外立面,小到一片红缸砖,能保留的全部留下来了。

2016年12月8日,上海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之际,该新馆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新生”。新馆接过了旧馆出师未捷的公共图书馆“使命”,在80年后接续了珍贵的城市记忆。

威武文气

工字建筑严肃端庄

图书馆坐落于黑山路181号,坐西朝东,两侧南、北楼各外伸一段,平面呈“”字形,和江湾地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相配,建筑外貌看上去严肃工整,威武又文气。古典式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别具一格,檐下有斗拱,在方圆一公里都可以眺望到。

在大门前的“”字形广场抬头,黄色琉璃瓦盖顶,正脊、垂脊和戗脊端部点缀着吻兽饰件,在光照下非常显眼。

大楼主体分上下两层,从正门进入,迎面是156平方米的大厅,朱红色柱子与雕梁画栋的装饰充满了民族韵味,这里计划成为区图书馆的窗口,举办各类展览。

建筑内部装饰精美,中央大厅天花绘有彩画,中央大厅一层地面为红色缸砖,二层为水磨石,吹开底层地面上的灰尘,可见当年上海市图书馆的彩色LOGO标示,一本摊开的图书象征着求知好学。

在当年,蔡元培受聘为上海市图书馆临时董事会董事长,为该馆题词“括囊大典,网罗众家。”要求市立图书馆收藏的书籍要包罗万象,要兼顾大众与专业。据统计,改造后的新馆,藏书可以达到65万册,阅览室可以同时容纳650位读者,另设其他座位400余座,实行“借·阅·藏”一体的现代化管理。

正面中央部分共四层,内部空间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依次为大空间的门厅、检索厅及十余米通高的书库,南北两翼为阅览室及演讲厅。

生不逢时

旧上图存活不到1年

1927年7月,上海被国民政府确定为特别市,7000亩江湾土地上计划崛起新的上海中心。市中心计划建造市政府大楼、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体育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史称大上海计划。

当时的建委会主任、著名建筑师董大酉主持了上海市图书馆的建筑工程,1934年9月动工,1936年9月试运营。当时限于工期和资金,董大酉的“井字”布局设计完成了一部分,呈“”字形。

作为市立公共图书馆,它的诞生偏偏生不逢时。1937年日本发起侵华战争,随即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它短暂地开放了不到1年便被迫关闭,在改造之初,建筑外围墙壁上发现了零星的枪眼,这栋建筑见证了当年的炮火。解放后,大楼成为同济中学校舍,图书馆的功能终结。

不幸中的大幸是,建筑结构保留了下来,当年的影像照片,也成为如今重新修缮的参考。

妙手回春

尽量保留历史气息

资料显示,这栋建筑主体二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12230平方米,建筑式样糅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色。

在外墙板的修复中,放弃了简便快速的配筋灌浆划格粉面的施工方法,采用了原建筑的干挂灌浆法,每三天只能施工一层。修旧如旧的不仅是建筑外观,当年建筑老工艺得以沿用。原建筑的外墙顶不住风雨需要重修,设计师颇有匠心地将一侧外墙挪做“内用”。

精彩的天花板彩绘是被发掘出的“隐藏景观”,在勘察中建筑师意外发现了两处壁龛,打开后发现了了精美的彩色雕花,四角是福,居中是寿。修缮中10多位工匠用了半年的时间,沿用传统彩绘手工工艺颜料彩绘,以画唐卡般的精细笔触来复原绘制出了整个一层二层天顶。

屋顶的琉璃瓦门楼很显眼,时光流逝已经光泽全无,釉面全部开裂,施工方将门楼上的琉璃瓦片送到当年的制作地宜兴,按原有尺寸拓样翻模制作。

秉承沿袭传承理念的还有水磨石地坪的修复,同样沿用传统工艺,在石子的筛选、颜色的调配上反复纠结,几十个样板的制作,才能成就一小块修复面。

发扬执着的工匠精神,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与尊重。”总包施工的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有伟介绍,“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传播知识的摇篮、了解历史的窗口。为此,在修缮该建筑中我们更注重历史痕迹的保护性修缮和展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彩绘壁龛、红缸砖地面、一整面外墙、琉璃瓦屋脊,让建筑的年轮得以保留昭示,这是建筑的记忆与我们对话的窗口。通过这一扇扇鲜活的窗口,我们可以回望历史,这就是文化的血脉,传承的底蕴。

目前开馆日期暂定在明年年中。修缮扩建后的新杨浦区图书馆将接续老上海市立图书馆的文化使命,一期工程向对外开放,二期工程还将继续。最终将完全实现建筑师董大酉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