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原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师生参加“2016中达环境法论坛”[图]

22.10.2016  15:39

2016年10月15-16日,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16年中达环境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环境法领域专家、学者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环境法学专业的师生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绿化”的论坛主题,就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强调生态文明理念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资源法进一步发展等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教授和教师高琪带领两名环境法专业的硕士生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10月15日上午的颁奖仪式中,嘉宾们分别为2016年度“中达环境法学者奖”、“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以及“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的获得者们颁奖。凯原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硕士生张岩和王盼获“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

在“得主之声: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学术报告”环节,王曦对两位青年学者的报告做出了精彩点评,特别对环境司法专门化提出质疑,指出了环境法庭的设立带来的经济成本和政治影响,探讨了我国是否需要如此之多的环境法庭、三合一的环境法庭模式是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环境法庭的设立是否导致司法能动性过分强大等现实问题,认为当前环境法庭的设立所导致的问题很可能比其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王曦呼吁学界对“环境司法专门化”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也欢迎更多的学者和研究生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在15日下午的“新锐之声”环节,高琪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社会组织的诉讼主体资格限制——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为题,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个案,运用法解释学的分析方法,剖析了法官在个案中认定社会组织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的依据、解释方法及其合理性,激发了现场关于滥诉以及环境公益诉讼发展方向的热烈讨论。

在16日下午举行的“希望之声”环节中,张岩发表了“厦门PX项目事件中的规划环评——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的主题报告。她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和作为交换的政治这三个原理出发,结合“环保主体互动模型”,分析了规划环评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种主体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对厦门PX项目事件中的规划环评制度的分析探讨中。她的报告得到了与会老师的认可,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于2011年设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以及台湾大学、台北大学等两岸10所重点大学合作参与。“中达环境法论坛”系“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资源与能源法领域的高端学术性研讨会,旨在促进两岸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的学科发展,培养和造就卓越的环境法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