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国家科学中心为上海科技创新再添新动力

19.02.2016  13:40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近日批复,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框架。(2月16日《证券时报》)

何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组织尖端研究、集聚创新资源的基地。它谋的是国家战略最需要的核心技术,聚的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实验室和科学设施,求的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的实践表明,以大科学设施为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够连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与产业实际需求相融合的组织机制和嫁接平台,催生变革性创新科技,为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上海,光源一期工程已经成为支撑上海生物医药研发的重要设施,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物医药企业正是依托这一设施,研发速度、研发质量、研发水平才可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为何要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5年《科创中心22条意见》明确指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打造世界级科技城的基础平台。国家科学中心一旦建成,就意味着大批全世界顶级的科研资源将落户上海。具体包括:一是世界级研发机构,如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光子科学和技术国家实验室、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量子调控研究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大数据技术研究院、类脑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科学中心等。二是世界级重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平台、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国家聚变能源装置等。无论是作为“硬件”的平台、装置、设施等硬件设备,还是作为“软件”的创新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组成),都将再上新台阶。目前,北京、以广州为首的珠三角、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兄弟省市,均在积极建设或申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依托这些创新的优势条件,上海才可以主导发起国家和国际大科学计划,促进生命科学、材料、能源、脑科学等重大科学前沿突破,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问题,在国际前沿科学和新兴产业领域担当引领作用。同时,上海还可以吸引高端研发团队和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带动和影响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全球研发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然而目前,上海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机制不够通畅、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融资渠道窄和成本高,距离“全社会协同创新”的理想还有很大的差距。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韩正同志也指出:“创新引领上海未来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深刻把握”。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上海还需立足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系统化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做好提供空间、加强服务、营造环境等工作,保障高度集聚的“软硬件”切实发挥辐射作用。

上海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现出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已经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建立高度开放和资源集聚的世界级科技城。我们期待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上海启动前进的新引擎!(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6-02-18   |  作者:吴亮
    原文链接: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60218/u1ai922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