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学经典沁入学生心田 我校辅导员刘永荣获“2015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14.01.2016  13:29

      【编者按】每日习练“八段锦”,谈吐间诗经论语信手拈来;创办《尚理巴人》期刊,创造性地提出“国学四维度”理论;建立国学公益课堂,以“咏歌”为名作出自己的诗集……你也许会觉得这只是位热爱诗歌的“国学发烧友”,然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我校2015级版艺学院207位学生的辅导员刘永。近日,这个将国学经典沁入学生心田的老师,被评为“2015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我校辅导员刘永荣获“2015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王博 摄)

 


  走进刘永的办公室,只见他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列经书史籍,《金史》、《贞观政要》、《唐诗文选》等等经典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电脑桌面上密密麻麻排满了文件图标,不时有学生前来寻求生活或学习上的帮助,然而这位忙碌的辅导员却有着“慢”性情,用国学儒雅平和的态度面对着学生工作,生活如诗般地被他深情歌咏。
   开启“明明德”的辅导员生涯
  “一路读上来都是历史中文专业,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是从大学时候开始的。”在刘永看来,学生时期的自己就是个钻入国学的“书呆子”。本科、研究生皆修读历史的他特别喜爱古代历史,本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孔子和孟子,那时候就对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国学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人生问题和困惑,可以说,古圣先贤都已给出了答案。”

 

刘永老师给学生开设讲座(王博 摄)


  五年前以文学博士身份毕业的刘永,因对高校文化氛围的喜爱选择了辅导员的工作,从一开始无头绪地被各类事务困扰到逐渐适应,刘老师感慨良多。“辅导员工作很繁忙,不过正如传统文化所说的‘道在伦常日用中’,可以借助事务性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性,”对于辅导员工作,刘永认为这既是一个自己“明明德”的过程,也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向善向上的过程。“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某种程度上辅导员的发展方向更像古人所说的‘人师’,为了担好这一角色就要更高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担当和使命意识,如此才能在思想和心灵的领域影响学生。”
   “四维度”立德树人的精神导师
  内心的“闯”劲加上对国学的兴趣让刘永开始了将国学经典融入教育的探索。最初,他会在与同学的沟通中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理念,也会时常选取一些诗歌名篇和大家一同朗诵赏析。2014年,他向学校申请了“大学生国学研习”培育项目并顺利通过,开始了在校内推广国学的新尝试。

刘永老师带领学生练习八段锦(王博 摄)


  为让国学更好地被学生们接受,刘永从 90后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根据对传统文化的研读学习和自己的生活体悟,创造性地提出了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在身体维度上“道以养生”,因练习八段锦而治愈了自身多年腰病的刘永带着学生们晨起,共同体验着由八段锦带来的“生命关怀”;在情感维度上,刘永提倡“以诗怡情”,他至今已创作诗篇一千余首,又创办了收录师生们文学作品的《尚理巴人》杂志,希望“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们面对生活学习时能更中正平和。”;在道德维度上,“儒以涵德”,通过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学会自我反省;最后,在智慧维度上“智慧净心”,在公益课程中,他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自己呼吸的方法使心获得安详平静,通过学会祝福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用仁爱关怀懵懂的青春年少
  “课堂上刘老师经常跟大家分享自己曾经的经历,让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同学们放宽心态。”学生张晓斌说道。“用国学之仁爱关怀懵懂的青春年少是我对待学生的准则,即使学生犯了错,也会将心比心不会对他们发脾气,我自己当初读大学的时候也经历过和他们一样的困惑,犯错其实也是成长的契机。”刘永解释道。

 

尚理巴人诗集(王博 摄)


  由于所带的是理科生和艺术生,在国学的兴趣和基础上不是很好,针对这一问题刘永也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尽量设置丰富多样的国学传播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平时和同学们进行诗歌朗诵,另一方面我开设了不少公选课。虽然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国学兴趣,但最终还是通过国学内在完美品质和我们自己对国学的践行感染学生。”一步步实际成果的达成让刘永对于传统文学的热爱从最初的“只是热爱诗歌却不知如何传递理想”逐渐变为“坚定扎实地在校内推进国学传播工作”。“儒家文化中的使命感也促进了这份信念。”刘永说道。
  如刘永诗中所写:“用身心践行圣贤的谆谆教导,用耐心收获岁月的宁静微笑。用仁爱关怀懵懂的青春年少,用智慧化解琐碎带来的烦恼。”这位优秀辅导员用一言一行践行着这一切,努力地实现着成为“人师”的理想。

 

新闻中心小记者洪卓尔、朱脉豪采访报道

文章转载自上海理工大学报第277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