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青年规划师纵论“新常态 新应对”

19.05.2015  16:38
      5月16日,以“新常态 新应对”为题的第四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在我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青年规划师与会。副校长伍江、吴志强与会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城市规划》编辑部承办。
      伍江在致辞中说,新常态作为当下热词,其含义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三要义。在此情形之下,我们的规划师不会像以前那样每天应对那么多任务,我们的土地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都在改变,我们的规划师们也不会每天无休无止地赶工、赶任务,而是会有思考的时间了,思考如何把实践经验与心得变成理论,思考中国和世界的规划未来;再者,我们的环境也在变,变得越来越脆弱,需要更多学科的专家一起参与规划我们的城市,比如交通、能源、环境专家的参与规划已经显得越来越急迫;还有,我们的规划教育,如何面对未来的需要,比如我们的毕业生如何适应今后三五十年里的规划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年轻规划师们积极努力地去思考、探讨。
      吴志强表示,同济规划数十年来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每当国家需要时,每当国家的发展遇到重大规划课题时,总能启用一批新人,“今天,我们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再发现一批新人。新问题,用新人,这就是同济规划。金经昌青年规划师论坛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要一届一届办下去。”吴志强鼓励年轻规划师,放开讲,讲出新思想,讲出新创意。
      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的新思维”,我校城市与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对城市设计和规划控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介绍了新方法、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年轻人是论坛上的主角。论坛吸引了上海、广州、昆明、西安、北京、天津、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地及日本多所大学的青年学者,他们的话题涵盖广泛,讨论城乡统筹与规划变革、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等,也有集中在研究方法和技术创新之上的。像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话题,论文内容包括新数据环境下的规划设计、大城市的人口疏解、互联网思维的公众参与、海洋管理新常态与填海造地、低碳出行理念下的低碳细胞单元模式研究、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用地布局方法、全球城市指标体系及国际比较研究等,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同济年轻规划师是论坛的主力。论坛共征集到的111份演讲材料,其中47份为同济年轻规划师提交,占比四成以上。同济规划院的陆韬以“空间新常态:智慧城市与城乡空间组织重构”为题,以“淘宝村”为分析对象,提出“技术-经济-空间”模式,指出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顺畅流动,带来经济组织结构的改变,也引起公司组织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遵循流动界定空间、集聚确立节点地位、关系决定节点之间距离的形成机制,传统的空间模式正在慢慢被重塑,即“智慧城市下的城乡空间组织重构”。同济规划院的张昕欣以“大数据下的乡村规划数据价值挖掘与应用”为题,针对贵州铜仁的梵净山地区乡村系统讲述了乡村规划中的大数据特征。
      同济年轻规划师涉及的论题、涉足的地域都十分广泛。奚慧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讨论城市设计,吴怨讨论的是城市设计中的集体记忆的延续与塑造,王溪等针对宣城历史城区展开新的景观方法实践,欧阳郁斌以上海枫泾枫阳路设计为例探讨街道空间的价值再生,俞静则通过江桥古镇人与水关系的再塑造探索一种返璞归真的城镇营造之路,武维超在城市设计中引入“健康理念”,等等。同济规划师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房钊以莎车老城为对象探讨基于民生角度的保护之路,左妮莎以云南保山等22个中小历史文化名城为考察对象论述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坛上,年轻规划师们还把目光瞄准城市中的毒地、特大城市郊区应急避难场所、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评价、城市的有机更新、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及大数据的理性认识等,议题可谓包罗万象,充分反映了年轻人活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