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交大团队攻克糖尿病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难题[图]

30.07.2015  11:00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胰岛素是每天都需要数次注射的必用药,为免除注射痛苦,非注射给药凝聚了医药科技人员数十年的研发投入,但至今仍未有成功的产品。那么,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可行性和成药性究竟如何?今天上午,上海交大药学院生物大分子递药系统研究中心宣布,由金拓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运用自己发明的相转化微针技术,已经解决了胰岛素透皮贴剂的成药性难题,在久攻不克的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面取得突破。 

图说:上海交大金拓教授演示胰岛素微针贴剂使用方法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金拓教授实验室启动胰岛素相转化微针透皮贴剂的研究。所谓微针是长度小于1毫米的小针点阵,因其能够刺穿作为蛋白多肽透皮吸收主要障碍的表皮,却不造成皮肤撕裂和痛感,被认为是蛋白多肽药物实现透皮给药的希望。  

用微针贴剂代替注射针剂的首要作用在于免除注射的痛苦和不便,概念于1998年首次提出,仅仅是代替打针,业界已经投入了近90年的研发努力,至今没有成功,其中包括一些花费了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跨国药企。从最初的单晶硅实心微针,到后来的空心微针、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及化学交联的水凝胶微针,均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针对这些困难,交大药学院金拓实验室发明了通过溶胀而非溶解释药的相转化微针,经糖尿病模型猪和模型大鼠的临床前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证明了其可行性,现在正在进行放大制备工艺的开发。 

图说:交大团队研发的胰岛素微针贴剂 

据介绍,现在的胰岛素注射笔针长5毫米,注射痛苦相对过去而言也大为降低,而且可以微调剂量,那么与之相比,相转化微针贴剂是否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金拓教授表示,胰岛素注射笔调控剂量的最小间隔是1个单位,而相转化微针贴剂如果冲压成6、8、10个释放单位的片子,在三个尺寸中选择一到两片,三餐前贴附,便可代替胰岛素注射笔,实现6到20单位的给药。虽然剂量间隔大于注射笔的1个单位,微针贴剂多了一个安全选择,即感觉给药过量时立即揭去,中止用药,而注射后的胰岛素则取不出来了。  

“除了不用打针和可随时揭去外,胰岛素微针贴剂可耐受60°C高温,携带出门不需冷藏,不怕结冰等方便之处。关于无菌生产,由于相转化微针不溶解,即使有病菌、病毒颗粒也出不来,生产不必像注射剂那样全程百级无菌,只需在包装前进行有机溶剂熏蒸就可以了。如此生产成本可以大幅下降。”金拓教授补充。  

据悉,目前,金拓教授研究团队已经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早期开发已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源:上海热线 2015.07.29 

原文: 交大团队攻克糖尿病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