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新生儿监护室里除夕 早产儿喂饭是项技术活

19.02.2015  09:34

  9个新生儿加起来不到30斤。昨天晚上,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监护室(NICU)第3间病房内,这9个迷你“马宝宝”正等着进入羊年。护士蔡金峰为他们许了人生第一个新年愿望——快点长磅!

  时隔4年,记者再次在除夕夜走入NICU第3间探访。

  “超低体重早产儿哭的力气都没有,所以更需要我们。”进入第3间的孩子都是重症,护士长杨江兰特意配了3名护士,其中,蔡金峰是组长。蔡金峰说:“早产儿长磅就是好转的表现,吃得下,长得大,就好得快。

  与虎年的除夕相比,马年的单独二胎效应显现,给NICU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这几年,杨江兰清楚地感到一年比一年增大的压力:“入职2-3年的年轻护士最容易流失,似乎一直在做培训,而且培训的细致程度远大于自己当学生的年代。

   照护进入“量化”时代

  NICU第3间的面貌看起来没什么大变化,但很多细节却悄悄地变了。二维码变得无处不在。

  2014年初,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通过了世界最权威的医院品质评审机构JCI的复评审。此后,NICU进行了彻底地流程改造,并编制了一系列安全操作规范,二维码的引入就是其中之一。每个宝宝的手臂、脚腕上各有一个印着二维码的环,病床上的标志卡也有二维码,医生们给他们开出的每一种药、每一袋营养剂,都有二维码。

  除了安全,还有量化。

  每个宝宝入院后,责任护士必须提出照护计划,这些计划精确到了小时。第3间1号床的安安(化名)1月20日入院时,体温很低,照护计划写明必须在6小时内将体温回归到正常值的范围。住院期间,如果病情有了新的变化,照护计划就必须不断补充,直到孩子进入稳定状态。

  宝宝不会说话,但护士们却能够第一时间知道他们的舒适度。在NICU,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疼痛列表,宝宝的皱眉、挤眼和鼻颊部的皱起都代表着他们的疼痛指数。

   宝宝和护士的年夜饭

  蔡金峰觉得在NICU没什么岗位是做不下来的。“培训到位,顶在岗位上了,不行也会行的。”在她的眼里,“NICU的护士是干出来的,技术是一天天守在病床边练出来的。

  让宝宝吃年夜饭,就是技术活。

  宝宝的年夜饭是奶和儿医中心营养师特配的营养剂。在第3间,每个宝宝的吃饭“习惯”都不太好,常常制造紧张气氛。

  1床的安安只有2公斤,住院却已经超过1个月。可她还是不会调配吃奶和呼吸,一吃奶瓶,鼻子就不呼吸。吃着吃着,整个脸都紫了。蔡金峰说:“这里的孩子喝奶都容易发紫。”责任护士抱起她,给了一点氧气,然后将她放在肩膀上,一边轻拍宝宝背部一边“委屈”地说:“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呀?我好伤心哦。

  过了5分钟,安安的小脸就又恢复红润。

  97床的宁宁(化名)吃完了25毫升,似乎还没饱,一直张着嘴用力地哭着,但她的声音太小了。护士时不时去拍拍她,对她说:“不能吃了呀,再吃小肚子要鼓起来了。

  大年夜里,第3间很是热闹。护士们走来走去,几乎一刻不停。宝宝们每隔3小时就要吃一次,换一次尿布。每吃一轮,3名护士就需要花费至少1个半小时的时间。她们自己都是趁着间隙轮流吃饭的。

   新鲜母乳送入监护室

  与4年前相比,NICU的宝宝增加了15%。

  可护士们在承担更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开辟了特别的母婴沟通通道。杨江兰说:“现在更讲究人性化。”每天早上9点和下午3点,护士们都会在监护室门口等候送母乳的家庭。“为了尽可能让宝宝吃母乳,只要家属愿意送,我们就尽量喂。”杨江兰很佩服其中的一些妈妈,她说:“有的妈妈思儿心切,坚持在家每隔2小时就吸一次奶。吃母乳,不仅对孩子好,也是对妈妈们的一种慰藉。

  可是母乳,毕竟是NICU的外来食物,意味着新的安全风险。为此,儿医中心NICU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母乳的安全措施。比如:第一次送的母乳都必须被抽取样品送至实验室,以确定妈妈的奶是合格的。

  为了收母乳,护士们还专门培训家长,要求他们当天奶当天送,吸出后即刻进入冰箱妥善保存,送来后注明孩子的床号、姓名、吸奶时间等等。与此同时,实验室每天还会抽检,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