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四行仓库是上海英勇抗战光荣历史的见证
据《劳动报》报道,78年前,“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孤楼,与日寇力战四昼夜,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如今依然矗立在苏河湾边的闸北区四行仓库,是上海英勇抗战光荣历史的见证。整体修缮恢复1930年代原貌,西山墙重现当年激战弹痕;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原始照片和胶片将首次公开面世。历经一年多紧张施工和准备,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将于8月13日“淞沪会战”纪念日当天正式开放。
修旧如旧还原血与火的原貌
晋元路、国庆路口,修复完成的四行仓库西墙在阳光照射下异常斑驳,1937年四行保卫战中日军炮击形成的8个主要炮弹孔和430余个枪眼弹点,清晰映入眼帘,无声述说着当年八百壮士死守孤楼,与日寇力战的惨烈场面。
此次修建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东至西藏北路、西至晋元路、北至国庆路、南至苏州河畔的光复路,由“一个纪念馆、一面墙、一个广场、一组雕塑”组成。其中,恢复四行仓库的原貌成了重中之重。
数百个弹孔重见天日
施工方上海建工五建集团项目部经理李国平告诉记者,80年间,四行仓库早已历经数次加建、改建,其立面风貌、内部空间格局同初建成时大相径庭,壁柱、顶部花饰、清水墙等许多重要建筑特色业已消失殆尽,建筑体量亦发生较大改变。
为此,设计单位对历史图纸、档案、历史影像资料等做了充分、细致挖掘与研究,并落实专业机构,对整幢大楼做了较为细致的房屋检测,尽可能恢复原先的内部结构。此外,业主方百联集团主动拆除了1至6层中的后期加建,整体拆除7层加建,1930年代四行仓库建筑历史原貌得以基本重现。而纪念馆就设立在四行仓库西侧一至三层,场馆内以浮雕、雕塑、塑胶人、油画等形式,展示指挥战斗、后勤救治伤兵等战斗细节。内外浑然一体的风格,历史在这里停留,被镌刻进城市在记忆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如今呈现在市民眼前满目苍痍的西墙。上面8个主要的炮弹孔和430余个枪眼弹点,是当年日军进攻四行仓库时炮击形成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后,人们把西山墙上的累累弹洞一一封堵,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战争印记已经看不到了。
为了除去“外衣”,还原血与火的战场原貌,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设计和施工人员对当年淞沪会战留下来的上世纪30年代老照片,一一比对,明确弹洞大致位置,利用红外线探测仪,对墙体内侧进行抹灰剥除和取样。之后,施工人员凿除水泥面层,用小砂轮人工打磨残留水泥,用冷敷法去除砖块表面残留痕迹,最后再做砖面修补。一个个弹洞就在这样的繁杂工艺下,终于重见天日。
纪念广场铭刻不屈的历史
四行仓库西墙的西侧,是为了纪念八百壮士而建的晋元纪念广场,总面积约2916平方米。广场巧妙运用数个几何形绿化种植池,隔离外界喧嚣,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由入口空间、纪念空间等三大部分组成,内有旱喷广场、异形种植池、立体绿化墙、主席台、升旗台等设置。整个场地通过现代设计,对弹坑进行抽象几何形象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四行仓库西墙下方,设立了大的镜面石台,将倒影与墙体虚实对比,以史为镜,告诉后人铭记历史。
一批珍贵历史影像首次公开
323名勇士最新名单和职务、军衔被确定
一年多时间,完成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建设,对设计和施工方是严峻考验,同样,这么短时间进行文物征集,也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着眼前从海内外收集而来的大量文献和音像资料,特别是即将首次面世的“镇馆之宝”———美联社记者海岚里昂拍摄的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原始照片和胶片,闸北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自信地表示,足以告慰“八百壮士”在天之灵。
张众告诉记者,纪念馆筹备工作启动时,几乎可以说“一无所有”:一无老兵可以寻访;二无史料可以佐证;三无实物可以展示,社会各界人士都捏了一把汗,其中最担心的就是史料和实物的匮乏。但经过近一年筹备,史料征集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终于奠定了在8月13日按期开馆的史实基础。其间的两段寻访和收集资料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两次竞拍终获至宝
2014年11月和今年上半年,筹备组两次参加嘉德拍卖行竞拍,所拍是同一物品,那就是张学良将军私人秘书兼飞行员、美联社记者海岚里昂拍摄的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几组原始照片和胶片。
张众说,78年前,海岚里昂凭借其特殊身份和超人勇气,在淞沪抗战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珍贵历史影像。其中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照片,属于首次公开面世。经过了漫长的78年,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战火中的四行仓库”以及“八百壮士”在刚刚结束了战斗后撤退到租界时的照片,那些照片中普通战士的面容让筹备组确信,这就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最值得珍藏的“镇馆之宝”。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当筹备组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参加第一次竞拍时,藏家突然撤拍而宣告中止。就在大家灰心失望,以为与这些珍贵资料失之交臂时,却突然得知,今年上半年,嘉德拍卖行将再次举行海岚里昂的照片竞拍。此次竞拍终于如愿以偿,“战火中的四行仓库”和“撤退时的八百壮士”两组原始照片82张和40张部分重合的底片,被筹备组一举收入囊中。“‘战火中的四行仓库’回归到了重整一新的四行仓库,‘撤退时的八百壮士’也重返了当年战斗保卫的这片热土。”看着这些老照片,张众依然难以抑制心中激动。
二探通城有意外收获
在反复研读谢晋元将军儿子谢继民撰写的《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记》一书和网上搜索有关线索后,筹备组惊奇地发现,由于淞沪抗战极其惨烈,到“八百壮士”进入四行仓库时,原来的官兵已经增补了五次,而第五次被增补到88师262旅524团一营的官兵中,相当部分是湖北人。而在湖北籍官兵中,来自通城县的又占了大部分。
尽管“八百壮士”的籍贯所属并不是筹备组最迫切需要的史料,但既然知道有这么多壮士原籍是湖北通城,怎么能轻易错过呢?张众说,试想78年前,来自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官兵,远离自己的家人和家乡,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卫上海而流血牺牲,作为上海筹备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哪怕是向通城人民,特别是向壮士家属也要道一声感谢!为此,筹备组工作人员两次奔赴湖北通城探寻历史。
张众告诉记者,像78年前一样,通城人民特别是壮士家属们再次伸出了援手。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筹备组在表达感谢的同时,获得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共获得19件复制件,包括民国时期通城县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四十九壮士姓名一览表、通城籍八百壮士1980年采访情况汇编等。通过将通城县提供的“八百壮士”名单资料和各种有关资料的反复比对,筹备组整理出了“八百壮士”的最新名单323人和职务、军衔等史料,为制作“八百壮士”英名墙奠定了基础。此外,湖北咸宁师范专科学校年逾八旬的丁一教授,还无偿捐赠了他毕生研究湖北籍八百壮士的全部相关资料、实物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