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坚持“四个立足”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17.01.2017  22:31
      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复旦大学率先提出“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推进“科学化构建、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培育模式,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一是立足全员育人,深刻认识队伍建设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坚持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先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队伍的职责定位、培训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听取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研与专题汇报,定期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二是立足学科优势,培养队伍专业化水平。设立“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中心成立18年来,邀请校内专家教授担任特聘研究员,通过发布研究课题、开设青年研究工作坊等形式,有指导、有渠道、有梯队地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迄今累计资助600余个学工研究课题。完善管理机制,鼓励辅导员开展“组团式”研究,以“职能工作室”为驱动探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决策咨询价值和推广示范意义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共成立2个辅导员专业协会、3个全国优秀辅导员工作室、5个职业发展工作室和14个职能工作室,形成“战拖工作坊”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组建研究团队联合开展课题申报和研究,系统地培养辅导员的学科研究能力,近三年成功申报2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建设项目、23个全国、上海市德育专项研究课题、公开发表思政论文60余篇。

三是立足队伍培养,强化队伍职业化水平。运用KSAO(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职业岗位资质的描述模型)培训模型,契合学生“成长周期”,以辅导员需求为导向,分年级、分专题构建 “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专业培训—学位进修”四级培训体系,融“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体系。设计“矩阵式”辅导员培训课程菜单,实行学时制管理,实现队伍分层分类培养,每年开设必修课程20门,选修课程近50门,累计3000余人次参加校内培训。探索精准化培训新模式,培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小组研修等形式,通过理论讲授、讨论交流、参与体验、案例模拟等形式,层层推进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构建校外挂职和交流体系,每年选拔一批优秀辅导员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国家重点单位挂职锻炼,定期带领辅导员赴兄弟高校交流学习,有效推动经验交流和工作提升。重点建设甘肃酒泉、云南德宏、云南永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4个辅导员社会实践基地。

四是立足世界一流,提升队伍国际化水平。组织开展“国际视野下的学生工作专业化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翻译出版“海外学生工作专业化丛书”第一辑6册,主动研究海外高校学生事务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举办首届“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生工作专业化与国际合作”国际研讨会,参会嘉宾覆盖4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近120人,聚焦8大主题、组织15个学工专题国际化工作坊,提升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举办首届“面向2020年的两岸及港澳地区高校学生工作研讨会”,吸引来自31所知名高校、5个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主管领导、资深专家、青年学者等50余人参与,加强中华文化承载主体区域的学生工作交流合作。大力推进辅导员短期交流和中长期海外研修,制定《学生工作队伍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派工作实施方案》,累计选派40余名学工骨干参加短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3名优秀辅导员赴海外进行为期半年及以上的交流访学,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国际视野和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能力,加快形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