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将古诗"唱诗班"引入课堂 唐诗宋词响彻76所中小学

11.11.2014  07:40

  

  东方网11月11日消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伴随悠扬的古乐,华江小学合唱团的学生颔首微笑,娓娓唱出优美的古诗旋律;舞蹈团的学生舞动扇子,将古诗《明日歌》用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古诗以“唱诗班”的形式引入课堂,目前,嘉定已在76所中小学(中学37所、小学39所)进行推广。而在嘉定二中,以德、礼、义等为主线的“公民道德修身课”正在浸润高一学生的心田。

  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表示,嘉定区近年来着力对师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除了“唱诗班”、“公民道德修身课”,如今南翔小学的民乐、清水路小学的沪剧、方泰小学的篆刻、绿地小学的京剧、曹王小学的风筝,都形成了系列教材,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已成嘉定区品质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分年级制定吟唱活动

  将古诗以“唱诗班”的形式引入课堂,是嘉定区教育局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尝试。作曲家易凤林携手词作家王威尔创作出《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词“诗乐启蒙”》作品。华江小学在语文、音乐教学中渗透,以及合唱团、舞蹈团等引入的《明日歌》、《元日》、《梅花》、《饮湖上初晴雨后》等诗歌乐曲均出自其中,第一辑共16首歌曲。

  “以‘唱诗班’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短短半年已初见成效。”华江小学校长朱晓露说,“学校分年级制定了《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吟唱活动,学生通过读、吟、唱、舞、画等形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不久前还将一曲《悯农新传》编成了音乐剧。

   唱诗班”在多校推广

  2010年5月,“中国唱诗班”教学实践活动在新成路小学成功展示,这些根据中华古诗词创作的儿童音乐作品正式步入校园。时隔半年,“中国唱诗班”被嘉定区教育局正式列为区本音乐教材,自此,一个个形式多样的“唱诗班”在嘉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音乐教研员刘婧介绍,“‘中国唱诗班’在各所中小学以各种形式呈现,低年级的学生开了唱游课,学生边吟唱边加入肢体律动和表演;三年级到七年级在此基础上加入美术、色彩启发;在八年级到高中则实现艺术大综合。”

  目前,“中国唱诗班”正式教材和第二辑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16首古诗也将以二胡、埙、巴乌、葫芦丝等16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形式向学生拓展呈现。

   99个故事诠释中华美德

  当中小学生在吟唱古诗时,嘉定二中的高一学生正在课堂里聆听校长周凤林的“公民道德修身课”。8年来,周凤林坚持走上三尺讲台,每隔一周给全体高一生上这堂必修课。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道德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些光辉思想构成了民族之魂,在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周凤林介绍,课上他不避讳向学生摆出现实的社会矛盾,用古今中外99个故事诠释修德、爱国、责任、诚信、博爱、孝敬、谦和等主题,课程评价方式则是期末写篇体会。

  2012年5月,在该校对高三毕业生的一项“高中阶段教育活动开展成效问卷调查”显示,42.3%的学生认为“公民道德修身课”对他们自身做人起到正面引导作用,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