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两处建筑光绪年间首用混凝土 如今不复可见

03.07.2017  18:27
嘉定两处建筑光绪年间首用混凝土 如今不复可见 - 新浪上海
 金沙塔(法华塔) - 新浪上海
  南翔老街 - 新浪上海
古猗园 - 新浪上海
陶家洋房内的木质楼梯 - 新浪上海
潘家洋房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原标题:嘉定 | 这个地方真牛,清代光绪年间就有了混凝土建筑

  嘉定首次使用水泥混凝土,是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黄渡东洋桥;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水泥洋房”,是光绪时期位于南翔镇上的陈志刚洋房。这两处120多年前的混凝土建筑,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即使是古代唯一的“高层建筑”金沙塔(法华塔),在1924年大修时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且运用混凝预制技术,如今也不复可见了。

  城市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建筑之于城市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基础功能,更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图腾。800年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里,一口老井、一座古桥,一幢深宅大院,无声汇入历史长河,让嘉定这座城市的骨血更为丰满。不同时期的建筑,保留着不同时代的记忆,成为嘉定独有的轨迹和坐标。无论是那些迄今屹立不倒,还是早已湮灭于岁月长河中的建筑,都是今人的宝贵财富。

  嘉定的历代建筑,均以砖木结构为主,不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长期保存。据记载,嘉定首次使用水泥混凝土,是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黄渡东洋桥;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水泥洋房”,是光绪时期位于南翔镇上的陈志刚洋房。这两处120多年前的混凝土建筑,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即使是古代唯一的“高层建筑”金沙塔(法华塔),在1924年大修时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且运用混凝预制技术,如今也不复可见了。

 金沙塔(法华塔)

  同嘉定源远流长的历史一样,嘉定的建筑史可追溯到建县之前,至少可从东汉三国时期说起。

  1985年10月,村民在安亭老镇范围内的双墩庙西侧挖鱼塘时发现一口古井,井壁呈直立圆筒形,由九节泥质灰陶井圈叠置而成。结合相邻地区采集到的相关标本,专家推断此井为东汉时期所建造,距今约二千年。古时,井建造在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核心部位,故素有“乡井”、“市井”之说,由此可以判断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此生活居住,并已具备烧制砖瓦的技术。只是彼时的房屋一般是砖木结构或简陋的草房,难以保留至今。

  南翔老街

  唐代开成年间(836—840),南翔镇上形成了莫家弄,这是有一定规模的集镇街巷建筑群落。到宋元时代,嘉定出现了一批较有规模的住宅。据记载,宋代有龚宗元的“中隐堂”、孙载的“孙朝议宅”、龚明之“龚氏园”、龚天定的“碧玉亭”、陆纮的“怡园”、赵安国的“赵氏园”等六处;元代有嘉树堂、文会轩、浦氏园、清旷轩、槎溪精舍六处。这些古宅院都已不存,但从零星文字记载中可以窥知大略。

古猗园

  明代是中国园林史上的成熟兴盛期,《光绪嘉定县志》中记载的宅园有83处之多,其中就有今日得以修复扩建的秋霞园与古猗园。清代建造且进入《县志》的有46处,其中位于城中南大街的秦氏宅院(又称秦家花园),留有较具体的文字资料与形象资料,且尚有部分遗迹可寻。老城之西门内外,也有几处清代遗留的古宅残存,比较著名的如王敬铭的“状元府”,以及著名外交家吴宗濂、顾维钧的老宅等。

  嘉定的建筑,尤其是上个世纪以前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嘉定历史上长期隶属于苏州府,嘉定的建筑匠师都自认传自“苏州师傅”,这样让嘉定建筑总体上属于苏式建筑。但明代起,嘉定各集镇上多有徽商踪迹,他们经营有道、致富造屋,让嘉定的房屋在苏式风格的基础上,又添徽式建筑的某些特色,再加上嘉定师傅的匠心创造,几百年来形成了嘉定建筑精致而内敛的特点。所谓精致,体现在注重“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即使是寻常人家的住宅,也总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精益求精、设计周详,工艺精细;“内敛”则主要表现在建筑外观是朴素坚固的封火墙,大门、龙鳞窗,而精致的“三雕”、精美的装饰,都在内侧,集中表现“墙门头”与门窗花格及梁柱造型。

陶家洋房内的木质楼梯

  进入民国时期,不少嘉定人到上海经商发展,稍有成就,在家乡起屋造房。一部分追求时髦者建起了“洋房”,而早期的“洋房”多是表面模仿西欧或东洋的式样,用一些水泥红砖平瓦而已,承重结构仍为中国传统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房屋是传统中式的,但在其中增加了一些西式元素,或是在西式(或日式)建筑风格中保留一部分传统元素。资料统计,1949年时,嘉定境内有深宅大院232处,旧式洋房46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地区80%以上农民居住的是草房。这种情况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渐改观。

潘家洋房

  1976年,嘉定开始筹建高层住宅。到1978年,第一幢高层住宅叶池大楼竣工,大楼高35米、共10层,这也是当时上海郊区第一幢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