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师生喜欢课文大相径庭 专家:用一学期精读《西游记》

16.08.2014  18:58

  东方网8月16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小学课文中,学生最喜欢与最讨厌的篇目与老师的预期大相径庭。作家叶开直言,教材选篇的无趣,是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也在昨天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实践与反思”公益论坛上,引发语文老师、教研员与专家的热议。

   师生喜欢的课文大相径庭

  日前,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江晓雪向一年级班上37名学生做项调查,她和学生分别从上学期语文课本的45篇课文中,选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文各10篇。

  江晓雪以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文是《花木兰》,因为该文远离孩子的现实生活,风格平铺直叙,没想到这篇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文,理由是“花木兰勇敢坚强,这样的性格我们很喜欢”;《小山泉的心愿》、《一粒种子》等课文,在老师看来很符合小学生阅读趣味,不少学生却“不喜欢”,理由是“太幼稚”、“有点矫情”、“有点假”;《春天在哪里》是一首文字优美的诗歌,江晓雪认为学生应该喜欢,可在学生看来“没有故事性,没兴趣”。

  这引发了现场众多语文教师、教研员和专家的热议,不少老师认为,小学时代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到之后人文素养的建立。

  《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近年来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系列犀利评论而引发学界热议,昨天他又携新书《语文是什么》而来,呼吁“让教材回到人道主义原点”。现场,他以小学课文为例,向现行语文教材的选篇“开炮”,“按照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最适合读的是《彼得兔》等生动有趣的动物类小说及幻想作品,但现行课本中几乎没有此类文章,反而充斥着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纯为说理的无趣成语故事”。在他看来,一些出色的淘宝文案甚至更有价值作为课文。

  叶开直言,用一学期时间精读《西游记》对语文素养的提升,甚至都比学习课文来得强,教材选篇的无趣,是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六七成高考作文有错别字

  对于叶开的观点,多年担任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认为,小学确实应该激发和保有学生兴趣,但不能完全跟着学生兴趣走,还应根据语文学习规律,打好基础,做好积累,该背则背,哪怕字生没有兴趣。

  “为什么上海的高考满分作文很少?因为这些年来学生在高考作文里的错别字越来越多,3个错别字就要扣一分”,周宏透露,近年来几乎六七成高考作文中都有错别字。几年前本市某重点文科类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有一道小学水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10个成语。可来自全国的3000多名优秀考生,只有9个人答对了3个以上成语,绝大多数人只答对一到两个。

  “这说明语文教育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周宏直言,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评价内容同质化难辞其咎。

  “语文讲究厚积薄发,我认为小学生不应该急着写作文,而应该大量阅读、背诵真正优秀的文章,比如叶开说的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作品,哪怕不能全部理解也无妨,等有了一定的积累,自然就能写出好作文”,周宏透露,他的观点也曾遭到个别小学语文老师的反驳,认为小学生可以写出很好的作文,但他认为,“能写好”不代表“要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哪一天语文老师真能用一个学期精讲《西游记》,学生不必为了语文高考而苦苦复习,“那时候语文教改就成功了”。

   语文能否进行科学性评价

  北京高考将语文分数从150分增为180分,也让“语文能否进行科学性评价”成为昨天现场争论的焦点。

  周宏认为,北京此举意在提升语文学科的地位,但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最具主观性,也最缺乏区分度,“语文分值高于其他学科30分,客观上让语文承担了区分考生高考总分高下的主要依据。以这样一门不是科学,因而无法如科学般精确的科目来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能保证高考的公平吗?

  他指出,语文中的高层次能力,诸如鉴赏、评价、质疑等,是很难用科学测评方式来衡量的,所谓“分分之差都能分出水平高低”的理念并不适用于语文教育,科学测评更适用于语文考试中的基础类知识。

  对此,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向东教授则认为,科学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不可否认,现在的语文考试确实存在很多考查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但这并不说明语文就不能用科学来考查”,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判一篇作文的优劣、制定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在探讨和实践的过程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科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