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海交大创始人唐文治的后人出国留学后 纷纷回国任教[图]

31.01.2017  15:33

一个大家族中,几乎所有家族成员都遵循着相似的人生轨迹:专心读书,出国深造,回国服务。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投入教育事业。  

成长于这样一个大家族,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唐文治的后人唐德明感触颇深。这位十多年前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回国的中年人,如今每年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为大学里的年轻人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就在过年前,唐德明还和上海交大约定了下学期为学生进行生涯辅导的时间。  

唐德明说:“从曾祖父到我的父亲,都心系祖国的教育事业。而且曾祖父说过,一个心中没有祖国的人,不能算是一个有品行的人。我虽不能算是一名学者,但是也希望能够为祖国的人才培养尽微薄之力。”  

出国留学前发誓必须回国

唐德明是唐文治的曾孙,在他的记忆中,父辈和祖辈都曾留洋。“这是我们家的传统。父亲、姑姑、爷爷、叔公都被曾祖父送到国外去留学,但是他们都回国了,因为曾祖父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  

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唐德明说,爷爷和父亲时常会说起曾祖父立下的家训:“一个中国人不为自己的国家做事,那绝不能算是有品行的人。”  

唐德明的父亲唐孝宣在1950年乘坐最后一班从美国开往中国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到了祖国。当时同船回国的100多位留学生中,就包括邓稼先、叶笃正、涂光炽等著名科学家。  

父亲回来后,从没后悔过。”唐德明说,即便在“文革”期间,父亲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他对我们说:“我是为了服务祖国才回来的,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根都在这里。”事实上,唐孝宣在“文革”结束后,得到了一笔政府的补偿,他在第一时间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了。  

唐德明1978年考入上海交大,没多久就被父亲要求去参加留学考试。考试通过后,临行前的一天,父亲拿出一台录音机,郑重其事地要求他发誓:毕业后一定要回国。唐德明说:“父亲的做法在当时的我看来显得可笑,但我后来回国后翻看了曾祖父唐文治的资料后,终于理解他们了。”  

上世纪初前后,唐文治在国外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现代化,欧洲发达的教育体系使得各国国力强盛;反观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令他忧心忡忡。因此,不论是制订商律还是办教育,他都时刻不忘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子女,一定要走出去,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并将之带回来。“所以我的爷爷、叔公、父亲、姑姑都被曾祖父送到国外去深造,但临行前,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被要求必须回国服务,这是我们唐家的家训。”  

坚信教育兴则国家兴

历数自己的家族成员,唐德明说,大部分人都从事了与教育有关的工作。曾祖父唐文治不仅创办了上海交大,还创办了上海海事大学和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唐文治曾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师”,在他看来,教育是振兴国家最需发展的事业。所以他连一件丝绸棉袄都舍不得做,却把大部分收入都捐给了教育事业或是慈善赈灾。  

唐文治育有四子,除二子唐庆平夭折外,其余三个儿子都曾赴美留学。其中长子唐庆诒,也就是唐德明的祖父,从美国回来后曾任上海交大外文系主任;长媳俞庆棠,即唐德明的祖母也是著名教育家;叔公唐庆增从哈佛大学读完硕士后回来,在复旦大学任教,是小有名气的近代历史学家;另一位叔公唐庆永,从华盛顿大学回国后,在上海的银行任职。  

而唐德明的父辈中,唐孝威是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现在浙江大学任教;他的姑姑唐孝纯曾任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中文教师,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唐德明的父亲唐孝宣参与创办了华北制药厂,在建厂之初担任副厂长和总工程师,也担任过政府官员,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上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如今,选择自主创业的唐德明虽没有在高校任职,但他每年都会到上海交大等高校去,为学生讲述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多忙,只要学校叫我,我都会去,因为我们家流传至今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国家教育兴,才可能真正地兴旺发达’。”  

来源:《文汇报》 2017.01.31 第02版 综合  

原文: 砥砺第一等人品,先要心中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