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走哪儿堵哪儿”如今迈过坎儿像亲戚

14.12.2015  10:08

图:卫莲凤(左一)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居民们聊家常,听取对社区工作的意见。

  “干部走到哪儿,居民堵到哪儿”,过去这是奉贤区柘林镇胡桥社区居委会干部心里的一道坎。如今,跟着居委会书记卫莲凤在社区走一圈,却像是在走亲戚:拄着拐杖的老人抬手打招呼、开店的小伙子忙里偷闲报以微笑,哪怕是经过的车轮子也会停下脚步——大家就是想表个心意:“卫书记,侬不要太辛苦了,当心身体。

  是什么让居民们变得如此热络?秘密就在于卫莲凤的“1+5”工作法,即社区党支部层面成立1个红马甲志愿者工作站,在居委会指导下工作站分设宣传、为民、文体、巡查、协调5支分队,之下再设32个小分队,社区志愿者成了居委会工作的得力助手,全方位为群众排忧解难。卫莲凤说,群众工作的关键就是要走近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努力把好事办妥办实,让群众满意。

  2013年,卫莲凤被评为上海市杰出志愿者。因为觉得亲切,胡桥社区的居民们都爱叫她“小巷总理”。

  发动志愿者,重获居民信任

  胡桥社区原来是一个镇,辖区内共1900多户、5300多位居民,撤镇建社区后,由于社区治理的机制体制尚在摸索完善,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产生了一些隔阂,干群关系一度较为紧张。2010年卫莲凤上任,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关就是如何重获辖区内居民的信任。要做好群众工作,先得让群众认可。卫莲凤刚一上任,就挨家挨户到居民家中走访,听到了不少心声:比如,居民最想要的是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之前社区没把这事儿办好,大家颇为失望;不少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很想为社区作点贡献,可总感觉有劲儿无处使。

  找到症结所在,就有了工作思路,卫莲凤因势利导,搭建群众工作平台机制。她发动社区52位老干部、老党员成为“红马甲志愿者工作站”首批志愿者,又针对居民需求,在社区原有的骑游、滚灯、丝竹三支文体队基础上,成立了童心合唱队、童圆书法队、童趣折纸队、童康排舞队等17支以“”字命名的文体团队,保证每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有一两个项目在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大大丰富了居民们的业余生活,也将社区居民的人心凝聚了起来。这些以“”字命名的团队,其实都是以社区中老年人为主,阿姨伯伯们说:“卫书记很懂得心理学,越是老了越期望返老还童,她给我们起的名字真是讨人欢喜。”通过志愿服务平台,胡桥社区新辟了棋牌室、书画室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在17支老年文体团队的基础上,又积极组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引导、组织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啃下了不少“老大难

  渐渐地,胡桥居民发现,一些原本不指望居委会解决的问题,也被卫莲凤啃了下来。胡桥老镇区原有一条法华桥老街,虽只有四五百米长,但由于街上的住户不少归属下面的村里,老街几十年没有得到修缮管理,路面坑坑洼洼,四处堆满垃圾,显得非常破旧。卫莲凤上任后,下决心要整治好这条老街。这一次,她还是依靠社区志愿者。在居委会引导下,社区志愿者团队忙了几个月,把法华桥老街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又初步填平了坑坑洼洼的街面。紧接着,卫莲凤又协调镇、村各级管理部门,大家共同出力,彻底改变了老街面貌,胡桥居民们无不刮目相看。

  胡桥老街上原有一处危房老宅,房主早已去世,子女都在外地。空置的危房挡在街面,后面还有五六户住家要从此通道进出。居民反映情况后,卫莲凤和社区志愿者跑了好多次,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子女,督促他们召开家庭会议,子女们最终商定共同分摊房屋维修费用,无人打理的老街危房终于转危为安。

  在胡桥社区,外来人员占到社区人口的近一半,其中有不少是买房定居于此的新居民,大都人生地不熟;也有到胡桥开店做买卖的生意人,一时也难以融入当地社区。2012年,在卫莲凤的倡议下,居委会在社区重新布点,将散落的睦邻角、活动角、宣传角串起来,招呼新居民参加活动。又由原供销社主任、志愿者老杨负责,在社区街巷合适地点,利用经营户的店铺设立了13个免费读报点。自从店里设了读报点,在新街东段开米店十多年的王圣新发现,从来读报的左邻右舍嘴里,每天都能听到不少消息,不知不觉间感觉与社区的距离近了,总想着为大家做点啥,于是萌发了为社区孤寡老人送米上门的想法。后来,卫莲凤又将读报点开进小区内,义务管理读报点的新居民于忠阳说:“读报点让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好邻居,大家逐渐相熟,时常一起聊家常,就这样有了家的感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