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咱的身边人】万永菁:天生我材当为师

06.10.2014  13:29

图片说明:万永菁老师在上课
          认识万永菁老师的人,都惊诧于她娇小身躯里蕴藏的巨大能量:从教14年来,讲台上的她始终“精力旺盛,有股使不完的劲”,将理论性极强的数字信号处理课讲得风生水起,令上过她的课的学生印象深刻。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首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万老师获得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的佳绩;学校自2000年以来历次举办的授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在一等奖的获奖名单里,万永菁都赫然在列。       “我喜欢当老师,喜欢上课,没事就爱琢磨怎么讲课才能让学生明白。”这位天生的师者,除了授课精彩受学生欢迎外,还是备受学生爱戴的“万导”——用爱心和行动当班导师,感化每一颗心灵。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         9月26日上午,在奉贤校区D306室里,一段旋律优美的小步舞曲响了起来。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不少杂音。       音乐停止,响起了万永菁的声音:“这段小步舞曲中,我加了干扰音频。现在,我想请大家设计一个可以过滤杂音的陷波器。”         “设计系统零点”、“把极点设置在零点跟前”……同学们的声音此起彼伏,万老师在讲台上“煽风点火”:“好纠结啊!这样设计要‘割肉’啦!”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用学过的知识一步步推导出陷波器的模型。       “书上虽然直接给出了陷波器的公式,但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很难理解和记忆深刻。”万老师说,实例可以让学生对陷波器模型建立的过程、参数的选择都有清晰的了解。       然后,被滤掉杂音的小步舞曲再次响起。万老师开始了提问:“请问这首曲子是谁演奏的?A、钢琴家B、我儿子C、我。”不待学生回答,她就自己揭开了谜底:“答案是C。”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       “把钢琴曲跟信号处理结合起来,是她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已经退休的周又玲教授,与万永菁既是同事,又像师徒,亲如母女。周老师告诉记者,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万永菁却另辟蹊径,把许多理论做成实例。       “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天生我材’,她天生就该当老师,一上讲台就精力充沛,最主要的是肯花精力在教学上。”周老师亲眼见证了万永菁的“肯花精力”:参加市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前,万永菁把已经教了20多遍的数字信号处理重新梳理了一遍——哪些章节与高数、信号与系统相关,哪些章节可以做成实例,怎样把最新研究融入到教学中,其他的国内外教材有无借鉴的地方……       不仅是备战教学竞赛,每年的寒暑假,这都是万永菁雷打不动的“功课”,开学前就梳理和更新一学期的课件;每次备课,都把板书的内容在纸上写一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课堂举出的例子,自己先做一遍。       学生的反馈,是万永菁最大的动力。一名男生课后告诉万永菁发微信:“万老师,上您的课不走神了,本来对考研不抱指望的,现在又有信心了。”“上课到中午容易犯困,但听万老师的课就能坚持。”来佳说。张旭的感觉则是,“特别容易被万老师的热情感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万老师,这道题下面该怎么解?”9月15日晚间21:16,张旭给万永菁发来微信,紧接而至是一张题目做到一半的照片。       很快,张旭得到万老师的引导式答复,尝试了一番,张旭仍有疑问,只好继续求助。在一问一答间,时间很快到了22:44,张旭的第一个难题已经解决,却又碰到第二个“拦路虎”。自觉耽误了万老师休息,张旭很不好意思,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感觉自己已经渣得出神入化、羽化成仙了。”万老师看到后,很快添加了评论:“认真学习的孩子可不是渣哦!”       由于距离万老师的课还有两天时间,他们约定第二天继续通过微信讨论张旭不懂的问题。       “我的问题都很简单,由于之前的信号与系统学得不太好,我一直很担忧学不好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张旭说,“万老师每次都很耐心地引导我,给了我很大信心。”       第一次上课,万永菁就把手机号码、QQ号给了全班同学,让他们随时可以提问。提起用微信答疑,万永菁笑言与时俱进地用上了新媒体。但不管是当面答疑还是用微信答疑,万永菁都坚持一个原则:不直接说答案,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才能正在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万永菁说。       为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万永菁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是从根源上杜绝学生抄袭作业的可能:每一届学生的作业,都尽量与前一届的不同。向学长求助?此路不通。其次是作业来源较广:有的来自国外原版教材,有的是自行设计。向“度娘”求助?“度娘”表示爱莫能助。当然,还可以向身边的学霸“拷贝”,但抄袭的作业难逃万永菁的火眼金睛:要知道,每份作业她都要花5~10分钟来批改,学生做错的地方,她还会做标注、写评语。       每隔一段时间,万永菁都会发小贴纸给学生,既是为了做题互动,也是趁机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建议、要求等。一次收回的小贴纸上,万永菁看到了这句话:“万老师,您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真让我们汗颜呀!”   “万导,万导,oh,my love!”         去年12月16日晚上,奉贤校区800人剧场里,信息学院第十二届班歌班标大赛正在上演。万永菁坐在观众席里,正为她当班导师的班级——信工132班的表演录像。孩子们开始谢幕了,突然间,他们快速地组成一颗“心”的形状,齐声喊道:“万导,万导,oh,my love!”       “太出乎意料了!特别特别开心!”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万永菁笑得开心极了。       若没有倾心付出过,怎能收获彼时的幸福?       这已是万永菁第三次当班导师了。大一上学期,万永菁就分别邀请了周又玲老师及高年级同学与班里的学生座谈,帮助班里学生做学习规划和目标指引。尽管如此,第一次期中考试,孩子们的成绩却不理想。万永菁就建议班级组织集体学习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和讲解作业题。这一建议迅速被执行,每次的学习会,鲜有学生缺席。到了第二学期,同学们的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不及格率降低了不少。       9月17日下午的七、八节课,是班级本学期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专程赶到奉贤校区参加学习会的万永菁,一进教室门就不停地询问学生们的近况。       “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       “大物课程难吗?”       “能不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       尤其对从石河子大学转来的插班生李冬和范东涛,她询问了很久。石河子大学和我校的课程安排进度不太一样,万永菁在对比了两校的培养方案后,帮助他们设计了一个能够前后衔接的选课名单,“我们称之为最完美的计划。”李冬说。       “万导特别关心我们,过中秋节时,我们还没给她发祝福短信,就收到了万导的祝福。”范东涛说,开学初,他们还收到了万导的一封信,“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老师的信,特别感动。”       其他同学却已是第二次收到万导的信了:漂亮的信纸、俊秀的手写字体。“每学期一封,每人的内容都不同,”班长张伟良说,万导的这种“古朴”做法让他既感动又羞愧,“觉得自己没有达到万导的期望,我下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张伟良说,万导对班级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但经常组织班会,也经常参加学习会。去年期末考试前,有几名同学反映C语言学得不够好,担心通不过考试。万导知道后,就专程赶到奉贤校区给同学们补了一天的课。“我以前教过C语言,举手之劳。”万永菁笑道。       她曾为信工061班原创班歌,现在工作笔记上记录最多的是信工132班学生情况;毕业了的学生们依然惦念她,每到节假日,祝福短信纷至沓来;班里的孩子铭记她的教导,以努力学习和测评时的100℅好评作为回报。       “有幸结缘四年,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万永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