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电和油,水往高处流!这个发明能解山区缺水问题

07.06.2017  10:50


  这些天,上海淼汇能源科技公司团队在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忙得不亦乐乎,预计本月底,一套每天提水1000多吨、提水高度约600米的“自然能提水系统”将在那里竣工,为当地1万多亩土地灌溉,并解决全县18000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在我国西南山区,普遍存在“结构性缺水”问题——人和耕地在山上或半山腰,河流在山脚下,看得到水,却不能直接用。而自然能提水系统凭借绿色环保、低成本的技术,能解决这一问题。它不用电、不用油,利用0.5米以上的水流落差,就能让水“往高处流”。

淼汇科技承建的“沪滇合作示范项目
   一段视频启发创业灵感
  淼汇科技创始人陆明伟说,这个发明的缘起,是他读大学时看过一段外国视频。视频里展示了老外研制的一个提水装置模型,能利用微小的水流落差,把水输送到高处。“乍一看,它像永动机之类的伪科学装置,但其实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陆明伟解释道,“简单地说,它是把大量的水、较小的落差转换为少量的水、较高的扬程。
  在复旦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时,陆明伟走上了创业之路。那时,他没有选择自然能提水装置,而是本专业项目,并申请到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资助。一年后,他离开创业团队,又和几个伙伴做起了“互联网+服装定制”项目。2012年,该项目已发展得比较稳定,“不安分”的陆明伟退出了一部分股权,打算开辟新的创业之路。
  选择什么项目呢?这名复旦硕士想起了当年看过的视频,觉得如果把这种模型工程化,会在“结构性缺水”的山区大有用武之地。于是,他与河海大学科研人员孙阳等人合作,开始研发自然能提水技术。3年里,创业团队投入近600万元,在四川、云南山区研发试验性装置,最终通过液气能实现了“水往高处流”——先利用水流落差产生高压空气,再利用高压空气,将水压到数百米高处。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不用电、不用油,无需专人看守,运行成本几乎为零且绿色环保。

淼汇科技研制的自然能提水系统
   汇聚微小水能精准扶贫
  2014年,这个创业团队参加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结果一鸣惊人,获得全国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团队组冠军,这也是上海参赛团队赢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2015年4月,淼汇科技公司受上海市科委邀请,在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进行展示,引起各方关注。在有关方面推荐下,3个月后,陆明伟随队前往云南,与云南省扶贫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作为“沪滇合作示范项目”,该公司为云南建造的首个自然能提水系统,去年9月在大理州剑川县马登镇竣工。当地有一个名为“龙潭”的湖泊,水量丰沛,怎么把湖水输送到比龙潭高40米左右的山腰处,灌溉附近的苹果树等经济作物?“只要一个很小的水流落差,就能做到这点,而这种落差在山区随处可见。”陆明伟说。果不其然,龙潭与下游河流之间有一座水坝,形成了3.5米的落差,工程团队就在水坝旁建了自然能提水系统。据测算,龙潭的水流量约为每小时280立方米,这套系统每小时提水20多立方米,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用较小的水量“换取”了较大的提水高度(40米)。如今,这个示范工程正在稳定运行,每天供水超过500立方米,最多可达660立方米,能灌溉2000多亩土地,预计每年为当地增产约14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约1000人。

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沪滇合作示范项目”示意图
  科技精准扶贫“首战告捷”,给了云南省扶贫办和淼汇科技更大的信心。除了正在建设的红河州石屏县大规模工程,其他工程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规划中,将把大量山脚下的微小水能汇聚起来,变成造福山区群众的汩汩清流。为了做进一步研发,使产品尽快标准化,该公司还与云南省能源研究院合作,将在昆明建立一个科研实验室。“今后,我们公司的总部仍在上海,把研发、生产基地放在昆明,这样更便于和当地企业合作,加快产品的推广应用。”陆明伟的话里,透着憧憬。他们开启的这条科技扶贫之路,通过市场化手段,无疑会越走越宽。(作者:俞陶然)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