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义嘉: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 加强政府执行力研究(学苑论衡)

25.05.2018  02: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执行力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行政能力,它是指政府对政策决策、制度纪律、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能力,表现为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执行力强弱体现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影响其服务民众的水平。提高政府执行力是现代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随着政治制度演进,逐渐出现政府组织膨胀、层级过多、保守封闭和缺乏创新等执行力下降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政治体系运行乱象频发,政策实施无力,社会矛盾增加,这引发了西方政治学界的关注思考,发展出多种关于增强政府执行力的学说。

中国的政府执行力在概念、理论和实际运行方面与西方都有根本区别。西方许多学者都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非凡执政能力、中国各级政府对政策的强大执行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深化各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肩负着更大职责,更加需要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以让人民满意为目标,有力有序地推进工作。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者也应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将增强政府执行力作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当前,可以在以下一些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研究增强政府执行力的原则。在长期探索中,增强政府执行力形成了一系列原则,如科学化、程序化、法治化等。科学化原则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的认知成果,最优配置执行资源,形成高效率的组织体系和优化协同的实施体系。程序化原则要求按照程序办事,政务运行更加公开透明,打破“信息孤岛”,统一明确各部门信息共享的种类、标准、范围、流程,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法治化原则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我国政治学研究者可就加强政府执行力的原则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各项原则对政府执行力提出的要求以及各项原则之间的关联等。

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对执行力的影响。职能科学是增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围绕优化职能配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职能日益优化。我国政治学研究者应全面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历程,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规律,研究典型地区的典型做法,研究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水平的途径、方法。

研究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对执行力的影响。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是政府执行力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需要继续改革,以更好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要通过改革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这一变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我国政治学研究者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方案等,并进一步研究、思考、阐释其对提升行政效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研究如何增强公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执行力的增强关键在人。政府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对政策的理解等,都影响其执行的动机和能力。用规则约束人、用利益激励人、用价值鼓舞人,仍然是建设高素质政府工作人员队伍的主要方面。政治学研究者可以对录用、培训、管理、薪酬、保障、考核、晋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如何使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更加完善,从而为公职人员队伍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研究科技手段运用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实时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政府可以及时掌握执行情况,就存在的问题采取精准解决方案,大大提高执行效率和针对性。各地蓬勃兴起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取得了提高服务效能、降低服务成本等积极效果。我国政治学研究者应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分析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研究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如何更好顺应新技术革命趋势、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从而更有效、更便捷、更精准地发挥职能、服务群众。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