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受助者的尊严

24.12.2015  17:12

      岁末年底,又将频频出席各种慈善活动。作为慈善行业的新人,有一幕甚不习惯:当被安排将救助款或者救助物当众送给受助者时,受助人那种低头不语、目不正视、无奈不安的神情,令我十分尴尬,也引起我诸多反思:

      2年前,首届“公益杯”摄影大赛获奖作品《牵手》在微博群里引起热议。照片背景为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字样的黑板,黑板前站着二个拉着手的女孩,左侧拿着书包的受助者女孩,低头看着地面,仅仅伸出一个手指,右侧戴着眼镜的捐助书包的小女孩,抬着头,笑得很灿烂。读者普遍认为《牵手》没有体现平等的尊重,这种以伤害贫困孩子的自尊为代价来满足捐助者的怜悯爱心,不是救助和慈善的真谛。联想近年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将受助者的图像、资料公布于众,更有中国慈善家穿着军装在纽约街头风光亮相、兴高采烈地捐钱捐物。当我们在轰轰烈烈地张扬“我在献爱心”的同时,受助者的尊严、隐私一览无余,无疑是对受助者的一种伤害,甚至羞辱,更悖慈善、博爱爱的本义。

      联想起我国一个红十字援外救助队员讲述的故事:当国际红十字救助队的救助车到达非洲灾区时,一群非洲贫困孩子围上来,当我们的红十字救助队员按照我们的习惯要进行救助物发放时,被同行的外国红十字救助队员喝止。那个外国红十字队员走下车,请非洲孩子帮助搬运救助物质,搬运完后以奖励的形式发放救助物资,孩子们欢快地劳动,兴高采烈地接受劳动的 “回报”。我们的红十字救援队员被这种呵护受助者的尊严,体现救助者和受助者平等地位的做法深深折服。

      当然,我国呵护受助者尊严的义举也比比皆是:郑州李记卤肉刀削面馆的老板李刚患了骨肉瘤,手术治疗需要20万元,食客、网友、媒体发起“全城吃面”行动,爱心人士纷纷排队吃面,一些志愿者主动当起面馆“伙计”;江西77岁老人,2岁重孙住院,老人省吃俭用的4200元在送医疗费的途中被骗子设局抢走,老人伤心欲绝、不思饮食、以泪洗面,家中租客在网上发起42个网友,每人捐100元,凑齐4200元,和民警一起慌称骗子落网,钱款追回;义乌贫苦户,妻子病逝,独自抚养二个尚在念书的孩子,“义工之家”在多次资助孩子上学受到拒绝后,把受助人的承包田分成若干块,以淘宝拍卖形式,让捐助者买下受助者的农作物管理时间,农作物归捐献者所有,受助者由衷感叹:“看着捐助者来田里摘菜,我拿自己的辛苦钱,踏实”……

      2014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人道救灾救助项目受众与公众反应情况调研》,通过对千余受助者的调查,结果提示:受助者在普遍对救助项目正面评价、总体满意、愿意为受资助项目宣传的同时,反对公示受助信息,希望保护受助人隐私的受助者达55%~67%。应当正视,正是我们对受助人尊严和隐私保护的疏忽,现今社会许多人之所以宁愿默默地忍受贫困而不愿向社会求救,正是怕自己的人格、尊严及隐私受到伤害。

      呵护受助者的尊严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基本准则。真正的善举,是自觉自愿、默默无闻、不图任何回报、不要求过多附加条件,是真正的公益救助。国外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公益慈善组织来隔离捐助和受助双方,救助者通过捐赠、转送等隐形方式来资助受助人,可以在征得救助者同意的前提下对救助者进行表彰和信息公示,也可以在征得受助人同意前提下进行媒体募捐,但一般不让受助人现场受助。在去年“蓝天下至爱”的总结会上,上海红十字会的倡议得到慈善基金会、老年基金会、共青团市委等组织者的赞同,在以后的慈善活动中,不应让受助者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救助款和救助物的现场“交接”。我也要求各级红十字会杜绝受助人现场受助和商业炒作。当呵护受助者的尊严成为慈善活动组织者的共识时,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才会在公益救助中真正彰显。

 

(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高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