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95周年:我校学生航拍沪上七大“红色起点”

30.06.2016  14:23

从地平面直升到高空,从斑驳的门牌特写到俯瞰建筑全貌,从航拍的角度,红色遗址的全貌更加清晰地展现。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会址、团中央旧址、三山会馆、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旧址、周公馆……时光流转,红砖青瓦的建筑仍然屹立,向后辈们讲述着火红岁月的故事。

在300米的高空俯视上海的红色遗址,是怎样一种体验?在建党95周年之际,我校航空航天协会的学生以航拍的视角观察、展现沪上的革命历史建筑,以俯瞰的方式回顾和纪念一段历史,随着无人机的镜头,回忆上海的红色记忆,穿梭在这95年间,从一个新的视角重走党的足迹。据我校航空航天协会会长、数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王一江介绍,航拍视频及摄影作品于6月30日推出,为党的95周岁生日献上一份来自青年学子的礼物。


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二大会址


中共四大会址


团中央旧址


三山会馆


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旧址


周公馆

当红色历史遇见科技创新

我校航空航天协会由航空航天系和学生会支持,主要方向是制作和应用无人飞行器。航空航天协会在多功能无人飞行器、新型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几个科创项目取得一定成功后,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飞行器的应用上——航拍、火情监控、安保巡逻等等。在科研之余,社团的许多同学逐渐对航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用自制和购买的飞行器制作了很多航拍的照片和小视频,我校邯郸校区、张江校区、五角场邯郸路、城市里的各种立交桥,都是他们拍摄的对象。同时也协助校园里学生会、团委组织的学生活动进行航拍记录,在用航拍的眼光去重新“发现”一处景观的过程中找到了极大的兴趣。

今年恰逢建党95周年,航拍上海红色遗址的想法是协会会长、数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王一江提出来的。“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学生会的支持,并得以以‘纪念建党95周年社团主题基金’的形式立项,由此决定形成视频和摄影集等产品。”

他们以时间为序选择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旧址、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会址、三山会馆、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旧址和周公馆7个上海市内具体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遗址作为拍摄对象。作为一个学理科的历史爱好者,王一江进行了一番筛选,选取位于上海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著名遗址。

航空航天协会本次航拍活动的核心成员组共有三人。“云台手”王一江主要负责操控无人机上的云台,也就是摄像头。“飞手”是计算机学院2012级本科生章竞轩,主要负责操控无人机飞行,他已经持有中国体育运动协会颁发的“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执照”,考虑到飞行安全,没有执照的同学是不能正式操控无人机的。新闻学院2012级本科生瞿哲亨则负责补拍一些地面镜头以及后期的视频剪辑制作。细致合理的分工也让这次拍摄过程能够高效完成。虽然目前航拍的门槛正在逐渐降低,但是王一江仍然表示,想要在安全飞行的前提下拍摄出优质的画面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配合默契,王一江和章竞轩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和联系,王一江在邯郸校区,章竞轩在张江校区,为了训练还要来回奔波,两人约定了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进行训练,每周二、周四下午以及周末两天成了他们固定培训的时间。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震撼清晰的画面才最终产生。

升级的设备 升级的热情

社团起初策划整个拍摄过程使用三架无人机,其中一架是社团成员专门为了这次活动组装的,对之前的设计做了升级,用了更好的云台和摄像头,但是发现稳定性稍差,就又添置了一台专业的航拍无人机,主要用于航拍镜头的拍摄。另外还有一台“穿越机”,特点是小巧灵活,主要用于打造真人第一视角在街巷中穿梭的特效镜头。

“航拍真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王一江说,这次航拍活动遇到了种种自然或人为的困难。受到拍摄对象地理位置的限制,无人机的起飞和拍摄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不是所有对象的空间都足够宽敞。“二大会址、四大会址都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周围的地形比较开阔,非常适合无人机的拍摄,但是团中央旧址和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旧址本身的建筑面积就很小,淹没在一大片小弄堂里,门口是狭窄的街道,都无法拍摄一个完整的门脸,只能在高空拍一个整体。”王一江介绍。天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无人机是不能在阴天下雨或大风的天气中飞行的,这也给他们的拍摄带来了比较大的阻力。而同场馆方取得拍摄允许的审片沟通从4月份就开始了,来回多次。王一江感到,这次拍摄过程确实不易。

在作品出炉之前,王一江也“剧透”从地面到高达300米的高空,从红砖墙的脚下到遗址的整个全貌,老建筑旁是拔地而起的大厦和川流不息的立交桥,当下和历史交融,独特的视觉冲击让参与拍摄的同学都为之动容,他说:“这就是航拍的魅力。”不论在过程中遇到多少阻碍,也挡不住看到航拍成果时的喜悦和兴奋。

“社团要为科创提供长效平台”

我校大学航空航天协会成立于2001年,是在校学生会注册的创新创业类社团,在航空航天系和学生会的支持下取得了“多任务模式无人飞行载具研究”、“新概念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等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并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102个科技创新社团。

虽然科创成果不少,但由于涉及领域的专业性,航空航天协会是个比较“小众”的社团。“我们社团成立15年了,成员人数始终在五六十人,而且以航空航天系和其他理工科院系学生为主。”王一江介绍说。这代代传承的五六十人在老校门边的力学与航空航天实验中心飞行器工作室,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飞天梦”、科研梦。

这次航拍是航空航天协会第一次参与航拍实践活动,社团之后也会进行更多实践方面的尝试,力图做到科研和实践并重。王一江说:“我们希望能够靠我们的力量制作的产品把对党的红色记忆的这种感悟和震撼展现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青年,给这个建党纪念日带来一些独特、新锐的视角。”

已经连任协会三届会长,今年毕业的王一江也要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届会长的手里,他帮助社团成长至今。谈起航空航天协会今后的发展,王一江强调要把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效平台这一理念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社团,我们当然希望更多同学加入我们,但是社团规模不是衡量社团发展最重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是把科研团队延续下去,把对航空航天的兴趣与想法延续下去,这是要慢慢积淀与成长的。我也希望将建立长效科创团队的这种理念与其他创新创业社团进行交流,建立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