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产业经济高端论坛——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校举办

17.12.2018  16:05

12月14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主办、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以及上海市经济学会工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8中国产业经济高端论坛——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回顾与展望在上海财经大学圆满召开。国内产业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高层决策咨询专家、实业界领袖以及政府官员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与展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之道。

会议第一阶段由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航主持,针对改革开放40年这一主题,魏院长提到上财商学院很早就开始谋划相关的研究和活动,今天通过产经论坛对上海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意义重大。并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以及产业研究院向各位嘉宾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及热烈的欢迎。

上海财经大学蒋传海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对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回顾与展望,是我校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蒋校长指出,产业经济学科一直是学校优势明显、重点建设的学科,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系列研究,成效显著。学校也高度重视服务上海的决策咨询研究,本着“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推出了服务上海改革发展的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几年的推进,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协同学科共同培养了一批人才;产业发展研究对接国家对外战略需求,促进了产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蒋校长还指出未来要重视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强化:首先要加大产业经济学建设的投入,汇聚高水平的人才;第二要继续把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纳入到服务上海行动计划之中;第三要把“旋转门”制度建立起来,通过灵活的机制,吸引行业和业界的高端人才共同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第四要继续打造高端论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研讨阶段由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主持,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研究经历,就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过去与未来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想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中国和上海的产业结构变化是不是太快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工业化之后,上海工业和制造业的战略选择是什么?基于这两个问题,干院长提出了三个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第一,复杂制造。未来既有高度的附加值、又有制造产品高度复杂的产品,上海及其周边有好的工业配套的体系,对于那些需要高度集成、高度复杂的产品,在上海制造是有价值的。第二,进口替代制造。芯片可以是替代制造,理论上汽车转型升级以后也可以成为替代制造。第三,高收入弹性产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对产品的需求成倍增加的产业,具有巨大市场的价值。同时,干春晖副院长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需要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在应对国际冲击、争夺国际话语权时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杨建荣认为改革开放40年我们工业化道路需要好好总结和研究,回顾过去对下一步的工业化制度是有意义的。现在我们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制造业或者工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作用的再定位的问题。他还认为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要淡化企业所有制的标签,如果用所有制,用国营、民营讨论产业政策,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从工业的角度来讨论产业政策,而不是讨论所有制的结构,产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技术、标准特征。

上海市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徐建国认为今后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从城市运作机制上来讲,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科学家引领、市场选择、企业家运作、政府服务。他指出上海城市产业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走出误区继续发展,有些优势产业认识上有误区,所以不能有序发展,譬如钢铁和化工。第二,寻找新突破口,强占新的制高点——依靠科学家,和科研院所合作;第三,塑造国有企业的创新基因。国有企业没有创新基因,进入一个新领域很难,和民营企业合作是突破口。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首先回顾上海产业发展历程,谈及了上海产业机构转型的特征:一是围绕城市功能目标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个是上海产业转型当中,产业融合的特征也比较明显;第三个是上海产业转型有余,升级不足,转型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他提出上海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当中创新动力不足;第二,上海主导产业的更替不是很清晰;第三,在转型过程当中,新的增长点和旧的增长点之间断裂的情况比较严重,经常出现断裂的空白;第四,自我加压的约束条件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在人口、土地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史文军回顾了上海工业两个辉煌的十年,提到了上海工业是最早开放而且也是开放最彻底的领域。未来上海工业发展需要抓住三个机遇: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共建产业集群、自贸区扩区和科创板的建设。他还畅想了未来上海工业发展的形态:制造方式和应用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会依托自主智能的无人系统;新旧动能更替;未来上海的制造业将会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市民的就业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ABB(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军认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产业链,上海是人才、资本聚集的城市,我们要对标上游的产业链,把下游放到周边的省份;二是创新机制,核心要素是市场和人才;三是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核心的内容和载体。智能工厂有很多技术,这些技术可能来自很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怎么样打造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制造生态体系是关键。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认为目前上海需要在没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超越比较优势的地方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升级。而且认为上海应该发展能够形成产业链影响力、控制力的关键环节,这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这也能为服务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产业链的支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安方提出上海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应该怎么做的话题。他认为产业发展要能给市民带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满足老百姓认知的需要,产业转型也要发展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产业。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上海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娟提到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情况下,上海的制造业如何发展,上海的产业技术如何发展,需要我们思考资金的来源和资本的投入方式,在产融结合、所有制融合方面创新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认为可以用“负重前行”来形容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个“负重”不是负担的意思,而是上海每一次产业调整升级过程当中都承担大量国家的战略任务,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有很多断裂点、割裂点,不是一个非常连续过程的原因所在。对于上海来说,需要超越传统工业化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思路,现在的工业化和以前的工业化可能不太一样了,要素发生了变化、工业发展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另外,开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打破了我们城市资源禀赋的地域局限,如果我们的机制做得更开放,我们市场做得更开放,很多上海不具备的好的要素也会向上海流动,这些都是我们在规划、发展产业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供稿:余典范、宫晨怡;供图:胡婷、周嘉莉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