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增吸毒人数连续6年下降 瘾君子将聪明药替代冰毒
原标题:明天是6·26国际禁毒日——上海新增吸毒人数连续6年下降,97.7%的毒品由外地流入 “聪明药”:有家长当它保健品,瘾君子用它替代冰毒
■本报记者 简工博 王闲乐 邬林桦
明天是国际禁毒日。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上海吸毒人员共计41272人,同比下降4%。其中,本市户籍28050人,占68%;非本市户籍13222人,占32%。其中男性32601人,占79%;女性8671人,占21%。2018年,全市共查获有吸毒行为人员1.6万余人次;移送起诉毒品案件2700余起,同比上升13.8%;毒品案件移送起诉3100余人,同比上升20.8%。
2018年全市新增吸毒人员5851人,下降16.8%,上海新增吸毒人数连续6年下降。但上海去年缴获各类毒品270余千克,各类易制毒化学品180余千克,97.7%由外地流入。
上海市民对毒品的总体知晓率为96.4%,但记者走访部分案件当事人及家属后发现,在被警方抓捕前,有人浑然不觉已落入毒品陷阱。
吸毒人员参加运动戒毒。 (资料)新型毒品对神经伤害不可逆
今年4月27日,一名行色匆匆的旅客被民警拦下,在他的居住地,警方搜出200粒“聪明药”。
这名山西毒贩杨某某,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会同嘉定公安分局在前期侦查基础上锁定的。无独有偶,今年4月以来,黄浦公安分局已侦破此类案件4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缴获利他林15粒、阿莫非尼200粒。
这种俗称“聪明药”的新型毒品,主要包括利他林、阿得拉、莫达非尼三种药物,均为国家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其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系神经刺激药物,一旦食用会让人处于兴奋状态,作用原理同冰毒类似。
“考前吃一片,成绩跳一跳”,这种“聪明药”最早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流传,竟因其有“提高成绩”的“功效”。甚至有临床医生透露,每到考试前夕,就有家长来咨询,“能否帮孩子开点药,吃了提升一下成绩。”
“孩子一旦服用,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警方明确表示,“聪明药”是一种危害巨大的新型毒品,一些瘾君子甚至将“聪明药”作为冰毒替代品食用。一些家长和学生之所以将“聪明药”当成“保健品”,恰恰说明他们对新型毒品的了解太少。
“很多人对毒品的认知停留在鸦片、海洛因的阶段,经过这些年大力宣传,冰毒、摇头丸是毒品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导致不少人对其种类和危害认识不清。”据专业人士介绍,不少新型毒品会以让人无法理解的名字出现,如市面上新出现的几种毒品,被称为“犀牛液”“蓝精灵”,一些毒品以奶茶、口香糖等外观出现,难以辨认。
“我没有吸毒,我从来没碰过海洛因,连摇头丸都没试过。”因吸食冰毒被警方处理的张某,并不认为自己吸毒,一直称自己在“吃药”。而最早将毒品介绍给他的“朋友”告诉他“这东西不上瘾”。从事财务工作的张某一开始确实感觉到冰毒带来的“效果”:经常需要整理各类数据和报表的他,连续30个小时不休息,“脑子特别清楚”。但第一次吸食冰毒并连续30个小时不眠不休后,张某昏天黑地睡了一天多才醒。而此后每感烦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冰毒。
“很多吸食新型毒品的人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是吸毒。”和“聪明药”能提高成绩的原理一样,张某之所以产生“脑子清醒”的错觉,其实是毒品作用于中枢神经的缘故,但新型毒品会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且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