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兵妈妈”热忱关爱暖军心
位于吴淞口的吴淞街道,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拥军爱民先进单位,辖区内的海滨四村是街道拥军爱民的一个典范。这个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民住宅区,与人民海军某部训练基地仅一路之隔,军营嘹亮的军号声能听得十分清晰。只要战士们列队步出营房,就会受到社区居民驻足观望,孩子们则情不自禁地高喊: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
海滨四村是一个与部队“结缘”颇深的居住区,小区内仅部队家属就有400户。基于这一特点,军民共建历来是四村党总支和居委会的首要工作。自1992年确立军民共建以来,曾荣获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七连冠、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多年来,基地官兵对海滨四村也是厚爱有加,每逢重大节日,官兵们都要带上大米、食用油、面条、鸡蛋走访慰问社区困难群众,还为社区青少年举办国防知识讲座,组织青少年军营一日游,观看训练演习等,参与帮助小区清除垃圾、为居民理发、磨刀剪、测体重等便民活动早已形成了长效机制。
现任海滨四村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菊英,是位“双料”的军人家属,丈夫曾在部队带兵,儿子尚在服役,这使她对部队的感情尤为深厚。多年来,她精心筑起一座连接部队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她和她的同事、居民志愿者用母亲般的慈爱,像对待亲人一般关爱着人民子弟兵,官兵们都亲切地叫她们“嫂子”,更多的新兵则直接称呼她们为吴淞的“兵妈妈”。
海滨四村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新战士入营,兵妈妈必定要用腰鼓队迎接他们。届时,几十名兵妈妈身着粉色民族服装,身系腰鼓,带上大红绸带,手中的鼓槌上下飞舞,仿佛迎亲似的格外热闹。
在新战士入营当天或“三八”妇女节,兵妈妈们也随之忙开了。她们从家中抬来珍藏多年的缝纫机,拿着针线、量衣尺、剪刀,一边为战士们修改衣裤,一边教他们学会清洗衣被和料理生活琐事。穿着兵妈妈们修改得体的军衣裤,战士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一个个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军事训练中去。兵妈妈手把手地教新战士缝被子、洗衣服更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新战士尽快适应部队的生活。
一天中午时分,海滨四村党总支接到共建部队打来求助电话,说有一部分新战士的棉被需要缝合。当时正值上海的酷暑季节,下午3点气温仍高达38摄氏度,但部队的需求就是兵妈妈的任务!居委会立即组织七位兵妈妈志愿者,在党总支书记带领下,带上针线剪子赶到军营。由于没有桌子,大家就趴在地上,年龄最大的兵妈妈已有75岁,可谓兵奶奶辈了,她同样就地蹲下,和大家一道为战士们一一缝合因洗涮不当而造成皱褶的棉被,并将其一一塞进被套。经三个小时的奋战,几十条被子的修整任务在妈妈的手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着满头大汗的兵妈妈和整齐划一的被子,战士们集体列队,严肃认真地行了一个军礼,以示对兵妈妈的崇高敬意。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水兵,怀揣着梦想与激情,告别家乡,投身军营。复员或转业时,又满怀着对部队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吴淞兵妈妈眷恋,奔赴四方。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