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传承创新  争创“一流” ——校党委书记吴松、校长胡寿根谈“十三五”发展规划

12.03.2016  19:21

  开栏语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我校发展的蓝图,吹响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冲锋号。规划提出,围绕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上理工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全面进入中国大学百强。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了怎样的发展战略?我们将如何绘制路线图?又应该以什么样的精气神去开启“十三五”征程?本报将推出《启航“十三五”》访谈录,解读“十三五”规划。

  学校“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定了五大发展战略,即创新发展战略、人才强校主战略、精品本科人才培养战略、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围绕人才强校主战略、文明文化建设、把握发展新机遇、主动对接“双一流”等话题,校党委书记吴松、校长胡寿根畅谈了对“十三五”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矢志不渝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学校将人才强校作为发展主战略,立足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强基固本。

  吴松 :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师资队伍,要有一批大师级的教师。我们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不是平行关系,人才强校是主战略,其他四个战略与人才强校主战略密切呼应。主战略推动完成得好,落实精品本科、国际化、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才会有依托、才能做得好。因此,“十三五”期间最关键的是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

  胡寿根 :虽然近年来学校引进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结合“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对照“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要求,人才队伍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高端人才依然匮乏,行业影响不高,数量质量较学校发展需求存在差距;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和学科团队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上的力度不均衡。因此,“十三五”期间,我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工作:一是要立足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用人体系建设;二是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要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四是要聚集校企科技人才,拓宽人才选拔渠道;五是要建立教师分类发展机制,师资培养精细化。

  传承百年名校优良办学传统

  为推进“十三五”各项任务落实,我们要传承“基础厚、能力强、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传统,凝聚发展共识,彰显学校的学术追求与文化气场。

  吴松 :办学传统是学校代代师生薪火相传的价值取向,也是学校一张个性鲜明的办学名片。上理工两支办学文脉不仅绵延百年,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治学精神,比如沪江大学倡导“文理相通、注重基础、师生团结、学术自由”、德文医工学堂则注重“崇尚务实、知行相济”。今天我们的校训“信义勤爱、思学志远”就体现了对这百年办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和高度凝练。记得去年校庆时一位知名校友指出:“我六十年代在上海机械学院求学期间,热工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学这4门课程的训练非常严格,这使我们在校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结合在工作实际中的运用和锻炼,我们的毕业生很快就成长成为了企业优秀的人才。”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基础厚、能力强、高标准、严要求”的优良教学传统,这是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准则,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当然,我们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素养,如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协同配合的团队合作、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理性思辨、保护环境关爱人类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学校要以“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努力营造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善学好问”的浓厚氛围,不断夯实“精品本科”的基础,从而彰显学校的学术追求与文化气场。

  以创新发展激发办学活力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上海科创中心”等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强势、特色学科,为争创“双一流”增强核心竞争力。

  胡寿根 :要以创新发展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态势。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5%左右。作为市属重点工科院校,我们必须抢抓“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对接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本硕博层次结构、学术型应用型人才类型结构,主动适应、服务和引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聚焦前沿、创新发展方面我们有个很成功的案例。近年来,在庄松林院士的主持下,学校在太赫兹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学校成立上海光机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育组建“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协同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推动太赫兹技术成果转化。2015年,在原有两个平台的基础上,借力上海“科创中心22条”系列利好政策,进一步成立太赫兹产品中试基地、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研究院在运行机制体制上紧密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意见22条”,包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2%归属研发团队,高校科研人员在企业兼职兼薪等等。这些举措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产业化热情,迅速汇聚了一批国际领军人才,也得到了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因此,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精准定位、聚焦前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只有涌现出更多类似太赫兹技术团队这样的对接国家战略、引领尖端科技、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团队,上理工才会拥有争创“一流”的不竭动力。

  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精气神,是一所大学最可宝贵的力量源泉。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十三五”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和精神力量。

  吴松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一流理工科大学的重要引领和支撑,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供动力,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道德滋养,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师生的精神素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凝聚共同理想。要凝聚全校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对学校共同理想的广泛共识,形成合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二是要弘扬优秀办学文化。要大力发扬“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深入发掘并宣传学校在各个时期的价值追求、育人理念和精神气质,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以现实的传承发展来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三是要追求文明创建实效。精神文明建设重在抓实,要在“”上下功夫,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创建的载体与内容,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对全校师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目前,学校的巡视整改工作正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可以说,以建设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和长效制度建设为目标的整改工作,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去年以来,学校以大学章程为代表的制度建设、推进综合改革、开展巡视及整改工作,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文明创建的载体与内容。不难想象,学校的文化氛围、制度环境建设好了,全校上下、广大教职员工就有一个更加心情舒畅、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环境,学校建设“一流”的精气神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所在。



  文章转自2016年3月10日《上海理工大学报》第278期(总第518期)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