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不过时!听“百家讲坛”名师谈《诗经》中的爱情

29.11.2015  23:42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论衡·谢短篇》,这是交大首席人文艺术班课堂上,正在授课的同济大学刘强教授给学生们的赠言。盲瞽,是知今不知古的庸人;陆沉,则是知古而不知今的迂夫。刘强老师借古论今,勉励在座的学生:我们今天很多人,每天一醒来他想到的全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到自己的股票、房地产、银行的存款。不是说这些不可以想,而是说你一直想这些东西,人就会下坠。因为人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混合体,你不能只关心物质,不关心精神。 学生们心中暗自警醒,在讲义上抄下这句赠言。


在座的他们并不是在校的大学生,而是已经具备社会经验、拥有资本积累的奋战在各行各业的社会菁英。来自各个行业领域,不同的年龄层,有珠宝行业的设计师、身居要职的公务人员、银行业界的金融领袖,不乏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们还有着共同的爱好——人文艺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上课充电,目的是在获取物质生活的同时,让精神和灵魂跟上脚步。所以,在阴雨连绵、气温骤降的上海深秋,很多大学的周末课堂并不清冷,偶尔这里还会传出重返教室的社会人们朗朗的读书声。


讲课的刘强教授是“百家讲坛”的名师,他开讲的“竹林七贤”,填补了魏晋这一段历史上的空白。此次他带来了新作,以笔名留白著写的《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他近些年的研究方向,是将传统文化经典再度开掘,用当下的思维阐释社会迷津。内容通俗易懂、入木三分,听众的直观感受无外乎是:经典永不过时。若有人再追问起诵读经典的意义,刘强已在序中作答:“诗歌,成了我们民族共同体不可替代的心灵密码,诗歌的历史,毋宁说,就是整个民族的一部心灵史。”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无法停止探索的脚步,在推进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要让心灵打开求知的欲望,追根溯源。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经》中动听、隽永的爱情诗歌,承载了先祖的哲思、情怀与智慧,更能滋润无数后人的心灵。刘强老师的独到解读,带领着在座的学生一起穿越千年,体会君子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而又(以)礼(节)之。这种爱情溯源,与当下社会的风气几经碰撞,值得思索和考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实是表达了君子对美好婚姻的赞美和期待,同时也是歌颂天子夫人后妃的美德。所谓贤贤易色,就是要重视贤德,而不是沉溺美色。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女子比作花,后来这种比拟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这首诗只是巧妙地改动了几个字,就生动描述了古人对新嫁娘责任的期许。


暗喻婚配及时的《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读起来节奏明快,而诗歌涵义则饶有趣味地影射了当下的剩女现象和心态。女性自身也好,丈母娘也罢,对婚配条件的考量再复杂,都抵不过“无花空折枝”的残酷现实。何况还有唐诗版的《金缕衣》,英国版的《致少女们》也都暗含了这一婚配哲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已经被演绎成琼瑶电影插曲《在水一方》的古诗《秦风·蒹葭》,更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哲理诗、朦胧诗。它表达了男女情感要保留一点距离,爱情的过程是美好的,就把结果永远悬置起来。同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和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也都有着同样的意味。


还有一些爱情诗歌的寓意是:明媒正娶——婚姻幸福的前提;发乎情止乎礼——挡不住的诱惑也要挡;得不到的更美丽……《诗经》里的爱情诗有的唯美、含蓄,有些却也大胆反叛。虽然不是当代婚恋的准则,但却值得了解和回味。“溯源,不是为了截流,而是为了饮水;鉴古,不是为了泥古,而是为了察今。”这是当代人学习经典的意义所在。


(看看新闻网记者:刘娅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