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再追问:“90后”婚姻能被标签化吗?

20.05.2016  19:07

  原标题:“5·20”再追问:“90后”婚姻能被标签化吗?

  明明不该被标签化,却中了“标签”的魔咒的,何止是一个婚姻问题?

  

  今天是5月20日,以“我爱你”为谐音闻名的日子,上海全市前来进行婚姻登记的新人已突破2000对,整整翻了平时的5倍有余。排队的新人中,80后、90后的年轻面庞占绝大多数,曾经那些家长们眼中长不大的孩子,也开始忙着各自组建新的小家庭。

  “现在的年轻人能肩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吗?”、“都是娇生惯养的‘心头肉’,生活中能否经得起同甘共苦的历练?”不少“过来人”一说起现在的80后、90后就连连摇头,对他们的婚姻抱着悲观主义色彩的居多数。

  这个现象值得探讨。在谈论某一代人在某些方面的特征时,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贴标签”的思维定势。谈及婚姻观也是如此。比如说到90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在婚姻中无比“任性”、“缺乏责任心”,并且很喜欢将他们与老一辈们比较,比如50后就是“吃苦耐劳”、“从一而终”……

  如此简单的词语归纳,真的能够代表这些群体的集体特征吗?

  

图片说明:“520”当日,上海各区婚姻登记中心前来众多领证青年。海沙尔摄

  其实不难发现,90后中也不乏专一、负责的伴侣;50后中以自我为中心、幼稚、任性者也大有人在。说到底,每一个时代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个体所组成,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标签可以完美地覆盖到其中的每一个人。

  就连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现在还不到总结年轻一代婚姻观念的时候。因为这一群体刚刚迈入婚姻殿堂,即便体现出那些为社会所诟病的新特质和新现象,目前依然还缺乏普遍性的数据支撑,任何定论都还为之过早。

  90后青年应该是怎么样的?倘若一定要为90后贴一个标签,那这个唯一的标签,应该叫做“多元化”。

  

  图片说明:婚姻登记中心内等候领证的青年们。王蓓芳摄

  如今的90后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他们大多拥有较好的家庭条件,接受过高等教育,无论是视野还是想法,都与前辈们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具象的标签去归纳他们的共性。

  而贴标签式的思维,往往会带来误读和偏见,让我们与一个真实的群体越隔越远。

  但为什么,标签化思维往往大行其道?

  不少社会学专家倾向于将其部分归因为媒介的迅速发展——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些亚文化的青年群体很难在社会中发声,但是现在通过网络传播,这群人很容易就会被曝光在大众视野之下。

  同样的道理,一些90后对待婚姻的偏激观点或是离奇案例,也会通过社交网络或是新闻媒体不断炒作与放大,进而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人们对于青年一代面对婚姻时总体“不靠谱”的刻板印象了。

  得出这样的刻板印象,显然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第一次面对婚姻,谁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是那样的困惑。尤其是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开导与包容,而非一味地批评与标签式的“枷锁”。舆论环境释放出的空间越多,社会给予纠偏与试错的机会越多,青年人就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不要将青年人的婚姻标签化,标签化的背后可能滋长的是“破罐子破摔”不以为然的态度。若是这样,标签化就成为了一种反向的引导,带来的后果便是有更多的青年中了“标签”的魔咒。

  而现实中,明明不该被标签化,却中了“标签”的魔咒的,何止是一个婚姻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