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0后"公务员顾倩:在网络公司挂职的日子

09.11.2015  08:10

  

  顾倩(右一)和“蚂蚁计划”伙伴们在一起。

  “你要出去挂职啦?”、“还是去民企?”听说顾倩要去“蚂蚁计划”挂职,身边人多少有点惊讶。

  顾倩是一名“80后”公务员,从学校门到机关门,8年多机关生活,在浦东共青团待了5年时光,从一名小科员升为主任科员。

  “你知道么,尽管在自己岗位上已经驾轻就熟,但还是会觉得‘本领恐慌’。”在创新创业热火朝天的当下,顾倩看着一群跟自己同龄甚至比自己小的年轻人在风口浪尖上摸爬滚打,觉得很陌生。“他们在想什么,政府在创新创业中该扮演什么角色?与其在办公室里拍破脑袋写调研报告,不如到企业去,和创业者待2个月。”顾倩下了决心,于是推掉了去国企挂职的机会,主动要求去民企挂职锻炼。

   机关里

  无法想象的节奏

  所谓的“众创空间”其实是要打造一个创业的生态圈。如果把一个创业团队比作一颗小小的种子的话,“众创空间”不仅仅提供必要的土壤(空间场地),还要选拔种苗(发现伙伴)、提供养分(资金扶持)、灌溉(人才培育)、后端处理(人事财务管理外包)。这是一个可自身循环的生态环境圈。

  ——顾倩《挂职手记

  顾倩挂职的民企是“沪江网”,主要工作内容是“蚂蚁计划”。这一计划邀请全国有志于投身互联网教育的创业者入驻蚂蚁创客空间。

  挂职第二天,沪江网党委书记于杰就把她拉进了“蚂蚁计划”核心群,并且给她布置了第一个正式任务:做河南省新乡干部互联网+学习班的学习助理,和30多名干部一起学习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周末一下子就没了,不过还是很高兴,能接触不少新事物。”顾倩说。

  3天半的学习强度非常大,既有集中授课,也有赴“喜马拉雅”、张江文化控股、杭州衡生科技园参观考察,晚上还有小组讨论和微信会议。他们在群里讨论火热:

  “‘互联网+’越来越火,但不是凡事和互联网套上关系就算‘互联网+’了,卖煎饼的开个网店就算是‘互联网+’了?拜托哦!那是最多算是‘+互联网’。”

  “其实‘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模式,说到底就两条:一是专注极致,即目标唯一,第二是开放共创,不要自己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和POA 行动力的精神其实是一样的,让你的目标变成1,吸引越多的认同这个目标的伙伴,你的伙伴会带来资源和方法,这样才让行动力最大化,干成事业!”

  在“蚂蚁”,顾倩亲眼目睹了民企“众创空间”的速度,才几天时间,蚂蚁戏剧学院、蚂蚁艺术学院诞生,蚂蚁咖啡和蚂蚁茶客即将落地,“蚂蚁”与“喜马拉雅”的合作正拉开序幕……这样的节奏在机关里是无法想象的。

   理想

  不是挂在嘴边的巧克力

  这里不豪华,不文艺,但不缺梦想和实干。谁又不想和有梦的人在一起呢?

  边开会边吃着盒饭是一种幸福,晚上12点多开微信会议发红包是一种幸福,就算为了赶着开会,随手抓起一个水果来不及吃饭也是快乐的。

  ——顾倩《挂职手记

  沪江的墙上,有一幅巨幅海报,上面有一行字:“以创业者为本”。沪江联合创始人、蚂蚁计划发起人于杰的办公室墙上,也有两行口号:“我为蚂蚁代言,我是蚂蚁创客。”顾倩所在的办公室,是一间沪江网员工内部创业的“创客空间”。

  在“蚂蚁计划”挂职的日子,让顾倩对什么是“创业”,什么是“创业者”又有了新的认识。

  有一次,于杰跟她分享在延安学习班的感想。于杰去年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延安学习班,在那里他“参悟”到了创业的精髓。在他看来,创业的精髓有两点:一是高举理想的大旗,思想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二是制度保障,用以保障每一个人的利益。

  从延安回来,于杰和伏彩瑞开始在沪江内部做减法:随着这几年迅猛发展,沪江从8个人的创业公司到全职1000、兼职2000的公司,已变得越来越像拖不动的“国企”了,这成了沪江继续发展的问题,这一场自身变革把沪江高管从16个减少到6个,部门精简到5个平台,并推动企业员工在内部创业,同时发起了“蚂蚁计划”,扶持更多互联网教育创业者在沪江周围一起创业。

  在挂职期间,顾倩和这支蚂蚁团队一起加班、一起谈项目、一起战斗。上周,松江区邀请于杰参加政协委员沙龙,因为连续加班出差,当时他还发着高烧,但一到现场,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澎湃地演说了大约40多分钟,随后又与韩国教授商议中韩首届创客大会的事到近10点,第二天他又早早到了公司,下午便去了洛阳……这样的拼劲让顾倩对创业者充满了敬意。

  在蚂蚁创客空间,顾倩经常看到奋斗着的创业者。“创业者的孤独,不亲身经历是没有体会的。理想不是挂在嘴边的巧克力,闻着都甜。承诺不是一溜烟的小跑,瞬间即逝。说好一起走的路,不是你好我好,美得像空气。”创业者前辈留下的这段话,让顾倩莫名感动。

   政府部门

  也应学学创业者思维

  投资人看项目,一般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你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如果我们拿这个问题问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他可能会告诉你,我们为创业者提供了廉价优质的场所,我们有多少创业空间;我们针对创业者融资困难有各种补贴,比如人保局对高端引进人才补贴、科委有研究经费补贴、高新企业专项补贴,经信委、商务委、园区……可是这么多补贴门类、涉及这么多部门、有这么多复杂的申请流程,别说一个初创期的创业团队,就算是一个体制内的人估计也要花很长时间,找很多部门才能把这么多的补贴政策完全搞清楚吧。

   ——顾倩《挂职手记

  顾倩刚到“蚂蚁”挂职时,恰逢相关职能部门来调研。顾倩问于杰:你觉得政府部门对你们的扶持力度怎样?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呼吁一下的吗?

  出乎意料的是,于杰说:一些政府部门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啦!说了那么多,结果都不能落地!

  在一些创业项目路演的场合,投资者经常会问,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以此作为项目是否有前途的重要判断。顾倩仔细回味路演过程,确实,创业者专注于做一件事,“解决用户痛点”,而政府出台政策有时找不准“创业者的痛点”。

  顾倩说,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各个部门都想体现部门作为,举办各种创业大赛、推出各种补贴、优惠政策,这些散落在各个部门的品种繁多的政策让真正的创业者迷茫,也造成某些机构寻租的空间。“假设,我们把所有的政策集聚在得到市场认可的创业者身上,是不是操作就简单得多?

  “过去常讲政府职能交叉,遇到问题又相互推诿,就是因为部门职能铺得太开。”顾倩说,“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也需要专注,不能凭空想‘我们应该干点啥’?而首先应该问自己,究竟我应该不干点啥。”

   扫二维码加“伴公汀”微信

  “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从时事政情、政策发布,到公务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伴公汀专报”。来稿请投:[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