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阡陌小巷重拾古韵 "60后"五年绘就"上海百岁老街图"

16.12.2014  09:13

图片说明:青浦金泽古镇上塘街,一边已作商业开发(上图),另一边还保留着原始的居民生活状态(下图)。记者 殷立勤

图片说明:松江大仓桥建于明朝天启年间。(采访对象供图)

  东方网12月16日消息:一边是高楼林立、金融贸易发达的繁华都市,一边是狭窄路面,屋檐低矮、瓦片遮顶、进门需弯腰的老房子。

  浦东的周浦老街、三林塘老街,嘉定的州桥老街、外冈老街,金山的下坊渡老街……“60后”喻晓从事的是自来水供水工作,与上海老街浑身不搭界,但一次偶遇触动了他踏上“寻街之旅”。经过不懈努力,一张百年前的上海老街“地图”——残存的190条老街一一还原了出来,晨报记者也试图从这张“地图”上寻找更多消逝的历史。

   缘起:5年前邂逅豫园老街激发寻街梦想

  5年前,由于工作需要,喻晓穿过上海豫园老街时,触发了他进一步了解老上海的好奇心。

  “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对上海存有一份感情,每次外出,都喜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喻晓回忆道,自己是上海人,出于好奇和爱好,开始寻找老上海。“那时,儿子曾经问过我,老爸,人家走遍世界,你何时也能走遍世界?”喻晓想,这辈子走遍世界可能性很小,但足遍上海应该没问题。

  喻晓从市中心的豫园老街、闵行七宝老街开始,逐渐向郊县辐射,从开始时坐公交车、迈开两条腿走,到后来坐长途车、朋友开车送,他摸索着去寻找原生态的上海。喻晓把大把大把的双休日、公休日都用在了他的这一爱好上。

  他的线索、素材来自于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的地方志。“在原始资料寻找曾经出现过的那些老街的名字,找到出处后,会打开电脑,从百度中确认该老街目前是否还存在。”喻晓告诉记者,如果百度地图中显示该位置现在是一片农田,那意味着这条老街已经不复存在。

  几乎每个双休日,喻晓都会挤出时间或去查资料或实地验证,而上海老街要么远离市中心,要么在城市的缝隙中。

  一次,喻晓坐车去踏访章堰村老街,由于章堰村老街位于金山区姚章路与陈章路之间,他中午赶到,来来回回就是问不到那条老街的具体位置。“路很小,加上当地人都将房子出租给了外地人,直至天黑,都没找到老街,只能打道回府。

  但来回折腾似乎没有动摇喻晓的信念,他说,自己这辈子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但寻找上海老街或许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依据他的统计,上海目前有190条老街,可能还会因为动拆迁进一步减少数量。

   风情:“街、河、桥、寺、店”组成吴式建筑风

  上海属于吴文化地区,老街中的传统民居都带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喻晓一面走街串巷,一面用相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照片,而拍下的上千张照片无不验证了原先人们对老上海建筑的定论。

  朱行老街是目前上海城区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百年老街。记者在喻晓指引下,来到位于闵行的朱行老街。如果不是喻晓,外人绝对不会相信这条仅一米多宽、仅容得下一辆推车通过的小弄堂有百年历史。

  朱行老街现在确切的叫法是虹梅路1258弄,老街从莘朱路起至虹梅南路结束,全长约三四百米。喻晓告诉记者,其实朱行老街被虹梅南路一分为二,在虹梅南路的那头也有老街的影子,只是那头留下的老建筑不多。记者发现,尽管夹杂着被改造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但老街整体风貌依然存在,还保留着百年前留下的建筑。

  虹梅路1258弄83号的门现在仅有30至40公分宽,需要侧身通过,里面的民居都是一层、黑瓦、木结构,而整条街中,有近一半与83号类似的建筑。住在83号对门的一位老人指着狭缝说,原来这是扇墙门,由6扇小门组成,后来,最外面的建筑被改造后,那扇门被挤成了“”。83号一位81岁的老阿婆四代居住在这里,自从他们搬来这里后,民居一直保留到现在,整幢建筑至少有150年的历史。

  在喻晓的老街资料库中,上海老街的建筑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大院落豪宅,这些房屋都有三进或四进院落,大门处一般有砖雕的仪门,山墙往往起高墙且做成观音兜或者屏风墙的形式,院落地坪为席纹砖或方砖。第二类房屋一般为二层楼房,在门楣或者房梁处的细部有石作、木作、砖作和瓦作的装饰。第三类房屋则是沿街成行的矮屋,基本以青砖、杉木、柳桉等建筑材料为主。

  不过,他们有共同点,除大院落外,那就是这些民居基本都是双坡屋顶,以青瓦铺作屋面,并且在选址上一般临街又临水。

  “以我的目光,一条比较典型的老街大致是由‘街、河、桥、寺、店’五要素组成,前三者比较容易理解,这其中的店为剃头店,不过当事人一般都自称为理发店。有理发店的老街就是今天还活着的老街。当然也有许多老街已经没有寺庙。”喻晓说。

   叹惜:市区只剩不到20条,许多正在消失

  穿过朱行老街,记者驱车前往不远处的长桥老街。与安静的朱行老街相比,长桥老街现在正大动干戈——动拆迁。

  据喻晓统计,目前上海市区主要有杨思北街、三林塘老街、朱行老街、长街南街、金桥大街、严桥老街,北蔡镇的虹桥南、北路,中心河老街,蟠龙村老街等。这些老街目前都处于上海大城区范围内,总量不会超过20条,其中长桥南街、金桥大街正在面临拆迁,严桥老街目前只剩下一面墙壁还顽强地表明自己曾经的存在。

  1、最老的老街——仓桥

  最老的老街位于上海的发源地松江的仓桥地区(现中山西路西段)。

  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松江中山西路的西隅,因建有明代漕运粮仓仓城而得名。从明代始,仓城一直是松江府漕粮的重要储藏地,也是漕运的始发地。河流纵横交错,沿老市河而建的桥梁、宅第、店铺、庙宇鳞次栉比,成为当时松江府城西谷阳门外又一市井热闹中心。许多明清及民国建筑历经沧桑,保存至今。大仓桥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原名“永丰桥”,后因桥南为松江府的漕运仓城,而被称之为“大仓桥”,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

  2、最具文化气息的老街——商榻

  商榻老街位于商榻镇,青浦西北部,是所谓商人下榻之地。商榻原本属于昆山市,当年为了加强对淀山湖的管理,才划分到沪。

  镇上有商周、金周公路通过。商榻老街并无出奇之处,但因为这条不长的老街有一位鲍益良老师,专门组织他的同好唱“宣卷”。他们四处演出,又在老街上专门画了这种地方戏剧的介绍,因此十分引人注目。鲍益良自己开办的民俗艺术馆是其他老街见不到的景象,他几十年来创作的“宣卷”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3、最有教育意义的老街——青龙

  青浦的青龙老街隐匿在纪白公路旁的塘湾村(原陈岳村)里,当地人称这里是“旧青浦”。

  史料记载,旧青浦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旧称青龙镇,建于唐代。青龙老街很短,只有约200米。在青龙老街的尾端,墙上有迄今为止保存较好的两条新四军宣传标语。一条内容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另一条内容是“我们要和平,反对内战”。两条标语一条书写在土地庙后墙上,另一条则书写在旧青浦小学后墙上。

  4、初见最为惊艳的老街——章堰村

  章堰原为镇,在重固镇西北方向的陈章路与姚章路附近。镇呈三角形分布。相传宋代章庄简公章螶监华亭盐务时,于此筑堰安家,故名。旁有崧泽塘流经,明时商业极盛,曾有“金章堰,银重固”之称,后渐衰落。1949年后,商店大多迁至重固,此地遂成村镇,今天被称为章堰,村内的金泾桥初见最为惊艳。现今镇内古旧房屋还留有较多,且多是深宅大院,可惜俱已破败,只好让人抚今追昔了。

  5、已进入博物馆的老街

  闵行和北新泾这两个地区当年也有老街,但随着城市发展而消失了。

  这两个地方的当地政府专门建立了展示馆,还原了从前老街的部分实景。

  6、曾经喧闹而今湮灭的老街——分水墩

  分水墩老街位于分水墩村中,在奉贤头桥镇东二公里处。进入村中还需要七绕八弯地转上一圈,才能到达老街所处位置。这条老街沿二桥港北畔东西延伸,百米长左右。分水墩起源于明初,清乾隆年间成市。民国四年始,镇东陈姓财主开设花米行、轧米厂、榨油厂和棉布百货、南北杂货、豆腐店等,后还扩建轧花厂,附设铁工厂。以“鼎和泰”为家族对外经营品牌。每当新棉登场,二桥港内船只拥挤,街上熙来攘往,地方工商业盛于一时。抗战爆发,地方混乱,关厂停业,镇市一落千丈。

  7、最具遗弃之美的老街——横沔

  横沔老街位于川周公路、横沔港交汇处,与迪士尼乐园隔沪芦高速公路相望。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横沔乡,1959年成立横沔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4年撤乡建镇。后镇政府东迁,这里逐衰落。

  2013年喻晓偶然经过此处,有深山明珠之憾。这是座寂寞的废镇,但也因废弃而更多地保留了本真。

  8、沪浙相通的老街——山塘和潮泥塘

  上海境内这样的老街有两条,一条是山塘老街,地处金山廊下镇境内,南街属于浙江(平湖),北段属于上海。另一条是潮泥塘老街,地处金山枫泾镇境内,也是南段属于浙江(嘉善),北段属于上海。

      相关新闻: 娄塘老街:上海最后的弹硌路

                          章堰老街:整片老街半新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