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1418名学生“千村调查”:读懂农村金融

20.08.2015  12:11

走出象牙塔,直面中国农村真实生活现状,会给大学生们带来触动与思考?今年暑假,上海财经大学的1418名学生组成840支队伍,奔赴全国各地的村落。记者日前跟随前往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的队伍,一同探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专题,聆听青年学子的专业梳理与人文体悟。

学会调研:观察、对话、思考

今年是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开展的第八年,也是金融学院副院长刘莉亚作为带队导师投身调研的第八年。十名分别来自于七个院系的2014级学生,在尚未接受专业训练的状态下,利用暑期时间给自己“加课”,先于课堂一步对财经金融知识进行学习。

千村调查”项目长期以我国“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数据报告除了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外,也为上海财经大学的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独家资源。经过历时数月的反复开会及研讨,刘莉亚与同学们确认了本次的入户问卷题目,共涉及六大板块87题。

如何在调研时用尽量短的时间与农户们进行沟通?十位同学自主进行了两两分组,在出发前夕模拟起调研对话场景。来自财政学专业的肖淄涵与经济新闻专业的冯康田成为搭档:一人负责与被访者沟通,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问题;一人负责整理转换回答,做好详实记录。他们在完成了每日规定数量的问卷后,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哪些数据可能是不真实的?为此,他们又走了更远的路,临时寻找更多被访者收集新样本。

农村体验:这么近,那么远

千村调查”项目从开设以来一贯遵循就近原则,本年度840支队伍中,包括810支返乡调查队伍。参与长治市襄垣县调查小分队的同学们三位来自河北,其余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孩子。这一原则规避了语言、风俗及饮食习惯等诸多可能发生的水土不服问题,有效提高了调研效率。然而,来自城市的同学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农村生活。

整个调研过程中,学生们走访了四座村子,其中条件较差的南邯村深深触动了大家。宋岱璁说道,“由于处于山区,交通并不便利,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也覆盖不到,甚至存取款都得去附近镇上的银行。”与一位70多岁受访者的对话也让他感受到村民们对金融普及的渴望,“老爷爷说去一次银行需要两小时,我想如果以后能为像他这样的人群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或者教会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农村金融状况才会有真正的飞跃。

张念一对同村落农户间的悬殊差距印象最为深刻。“富有的家庭有不止一辆轿车,而贫困的家庭里唯一的电器只有一台电视机;富有的家庭给孩子的聘礼有20余万元,而贫困的家庭还需要四处借债。不同情况的家庭对金融的理解和需求都差异很大,这也让我对农村金融有了切实认识。

金融服务:潜力亟待挖掘

千村调查”项目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问卷数据为依托,调研主题要求,同学们应尽量选择年轻的、或有过小本经营经历的业主,至少要与金融机构打过交道或使用过金融服务的对象。但在调研过程中,大家还是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

调查中,同学们普遍发现,村民们对金融的理解与使用情况尚较为保守,仍习惯向亲朋好友借钱而非银行贷款,也全都没有立字据、打借条的习惯。李叶薇在调研报告中做出总结,“靠近乡镇及公路的村子较为富裕,如侯堡村与夏店村,年轻人大多在附近工厂上班或自己开店,视角也较普通村民更为开阔;而离开乡镇距离较远的南邯村与高家岩村情况不容乐观,留守人群大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于网络金融都几乎不了解。”同时她也重点提到了保险认知与使用情况,“与我最初所想不同的是,大多数村民对于保险持乐观接受的态度,尤其是像村委会或政府主动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合作医疗保险发展得很好,村民也收益良多。”同学们建议,如果银行及信用社能推出更多形式的商业保险,还能提供更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

见习记者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