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聚焦创新人才集聚培养 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07.10.2015  18:03
      同济大学认真贯彻市委书记韩正同志今年5月调研学校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工作特点,聚焦创新人才集聚培养,从创新工程和项目布局、创新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等方面着手,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前瞻性布局一批创新工程和项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世界一流人才

一是优先布局和提升一批重点创新工程和项目。近年来,同济大学立足已有基础,加快推进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落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整合提升地面交通工具国家级科研平台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面交通工具科技中心;大力发挥多功能振动台在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及防灾减灾领域的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土木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着力转化医学研究和国家干细胞库建设,打造同济大学干细胞科研基地;发挥对德合作交流的办学优势和城市学科特色,积极打造德国研究智库和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

二是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支撑集聚人才。学校加紧建设高等研究院、土木学院国家试点学院等,推出基础学科青年人才领航计划和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近年来,共引进以杨志刚、戴晓虎、章桐、李保文、林间教授为代表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5人,上海千人计划专家22人,以白玉兰奖获得者、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托普弗和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为代表的外国高端专家和模块化专家622人次。引进国家青年千人学者42人,培养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

区校协同创新,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集聚创业人才

目前,在学校与杨浦区的共同努力下,杨浦知识创新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经成为国际上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经典案例,根据杨浦区统计,去年产值已经达到264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这一区域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正在成为吸引国际设计大师与创业投资集聚的场所。比如,学校千人计划教授、MIT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也将建筑工作室落户于此。为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千亿级产值安装创新创意的核心引擎,学校正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建立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个转变,促进全球创新人才和国内外创新企业向该区域集聚。

同时,学校采用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模式,与嘉定区合作,依托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与虹口区合作,聚焦环保产业,建设同济虹口绿色产业科技园;与普陀区合作,依托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以及以PPP模式建设的天佑医院,由千人计划专家、美籍华人孙毅教授领衔,聚焦再生医学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围绕桃浦地区的转型升级打造医疗生物产业园区。

以“四学一量”改革为突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四学一量”改革为突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其中,“四学”是指学时、学分、学程、学位,“一量”是指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量。

学校计划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比例提升至五分之一。通过发挥“引导性学分”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面上有覆盖”和“点上有示范”的学分认定规则。加强“创业谷学堂”建设,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程。探索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让励志自主创业并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转换原专业已修学分,增修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最终拿到工商管理专业文凭。实现“休学创业”和“在读创业”双轮驱动。学校将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制定专门政策,给予教师工作量和业绩点奖励并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核算挂钩,加大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支持。通过改革,学校将促进在校学生“100%有创新创业学时,10%有创新创业学程,1%能创办优质创业企业”。

近一年来,同济大学服务创新创业项目144个,目前市场化运营22个。比如,2015年7月,学校博士生孙靖文创业的基于大数据的防务情报公司获得了500万元天使投资,该公司成功研发生物身份特征查证系统,建立了旅客白名单、灰名单和黑名单,应用于高铁、机场安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