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举办“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

04.05.2018  08:42
            4月26日至27日,同济大学举办“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国内部分高水平大学代表与会,共同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路径,以确定一流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         

          在4月26日下午的开幕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培养堪当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报告,我校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钟志华作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报告。
          吴岩在报告中说,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把握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开始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开始与世界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同频共振,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认真倾听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中国高等教育总体呈现四方面的变化:一是地位作用之变,之前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平台,如今要成为“火车头”、牵引动力;二是发展阶段之变,随着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基础教育”;三是类型结构之变,“多样化”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四是舞台坐标格局之变,中国高等教育要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谋划发展与改革,参与竞争与治理。           

            吴岩重点介绍了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方面的工作,包括拟于今年6月推出的“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版。“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版,涵盖了 “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教师”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他表示,2.0版相对于1.0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以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全面服务于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的建设。
          吴岩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他说,同济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本研全覆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仅设有专门的教学质量保证管理机构,有专业的质量保证管理队伍,还有非常完备的质量保障制度,包括一整套可操作的标准,定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测评估,还有及时的反馈和持续的改进,为全国高校作出了示范。
          方守恩在致辞中说,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忘记“人才培养”的初心。 2017年以来,同济大学确立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培养符合未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使学生在“德、康、能、知、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专家学者为同济的人才培养工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在创新创业教育、科教结合、拔尖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为我们提出好的理念和建议,帮助同济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的贡献。         

          郭为禄在致辞中说,今年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之际。在上海改革教育发展历程中,同济大学一直勇做排头兵、先行者。此次同济大学组织召开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就如何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上海和全国各地的同行和专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核心的标志性力量,这需要我们更加坚定自信,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在推进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当“一流人才培养”成为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时,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的“高原”“高峰”就一定能达到。         

            钟志华的报告题目是《同济大学构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他表示,在大学的五大职能中,“人才培养”位于核心。培养一流人才是同济大学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同济大学在新时代要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将围绕“德、康、能、知、美”,完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促进及保障体系、创新实践和领导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综合与专业知识传授挖掘创造体系、美育体系。他介绍了学校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包括系统修订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特区“同济学堂”、建立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建立协同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及文理工交叉的课程体系、招生和培养一体化、深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双学位为抓手的国际联合培养人才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协同创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4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教育部原副部长、我校原校长吴启迪,英国基尔大学副校长Kurt Richard Luther,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分别作报告,从不同视角阐述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思考。
          赵沁平作了题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几个“双一流”》的报告。他首先从教育规律说起,他说,教育规律包括教育的发展规律、办学规律、育人规律,我们要从古今中外教育典籍中挖掘、归纳、梳理教育规律,逐步形成教育的 “孙子兵法”——教育规律读本。他指出,一流大学有若干“双一流”特征,其中“人才”是核心,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决定性因素就在于能够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贡献”是根本,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是大学对国家发展贡献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文化”是灵魂,建立一流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培育一流的先进的大学文化,是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科技成果的基础,也是吸引一流师资和一流生源的重要条件。他希望中国大学都能遵循教育规律,走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子。         

          吴启迪在报告中提出了对一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她表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一流的最重要的尺度,还是要看它的“output”(产出),看它培养的人才如何,看它知识创新、科研成果如何。大学要从这两个尺度,思考怎样为国家做出贡献。她特别强调了工科教育的重要性。她说,当前,工科在我国不是很受待见,人们觉得读工科辛苦,工程师的地位不够高、收入也不高,这种倾向值得我们警惕。我国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工程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近年来,德国大力发展工科,一方面大大提高工程师的待遇,另一方面,德国工程师协会经常举办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大力引导、培养青少年对工程的兴趣。         

          Kurt Richard Luther报告的题目是《国际化对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以英国的视角》。他认为,国际化之所以对培养优秀人才至关重要,是基于多方面原因:一是优秀学生学业的精深需要具备国际化的知识和视角;二是学生要想掌握本国国情,同样需要对国际社会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三是一流学生需要与来源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一道学习;四是国际化的流动性与学术、经济方面的成就高度正相关。在英国,国际化程度高的学生表现更出色,更容易就业。为此,英国大学采取了多项策略来推进国际化,包括拓展全体学生的全球视野,最大程度地发掘、发展国际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课外经历和校园生活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不断提升教职员工的全球视角与影响力。他表示,“国际化”造福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更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着英国的软实力。       

          史静寰在题为《以学为本,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中说,建设“双一流”,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为本”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转义,“以学为本”中的“”,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指代“学生”,二是聚焦“学习”,三是关注“学校”,学生、学习、学校三者是构成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此次同济大学举办研讨会,邀请一批高教专家,同时发动同济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人和老师,共同讨论一所大学如何构建综合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非常好的做法。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以学为本”。只有真正深入学校内部,切实触动教与学的改革,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4月27日下午,会议设立了10个分论坛,校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教结合、国际交流、新工科建设、招生工作等10个分论坛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分享了一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这些关键环节的最新探索与鲜活实践案例。
        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受聘为同济大学首位“人才培养校长特别顾问”。       

          我校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聘请国内外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为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聘顾问,目的是希望他们对推进同济大学“一流人才培养”相关工作,提供咨询、建议,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给予指导。
          记者了解到,我校已明确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设为“人才培养主题日”。届时将有来自全国一批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代表会聚同济,共同研讨如何持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共同谋划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 https://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8&action=video&id=1186&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