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

23.10.2014  10:52
  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10月21日揭晓,全国共有2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由同济大学领衔,联合一批国内外相关高校、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名列其中。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是为响应并落实国家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于2011年8月由同济大学牵头培育组建,主要参与单位有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国家信息中心、上汽集团、潍柴动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该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面向智能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和创新人才培养,组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汽车交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持续的引领与支撑。
  建设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具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产业和企业重大需求的重大意义。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教授表示,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面临动力电动化、安全智能化和整车平台化等三大紧密相关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具有显著的多技术集成与显著的系统工程特点,必须改变目前的研发模式,强化高校与企业、及高校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开展产学研用的大协同攻关和大联合人才培养,以支撑行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
  余卓平表示,这一协同创新中心将着力攻克动力电动化、安全智能化、整车平台化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建立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核心自主知识技术群,为我国智能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力争支撑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该协同创新中心自组建以来,已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智能化驾驶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汽车的重要研发基地。
  “2011计划”全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该计划旨在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同济大学积极组织、全面推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充分整合联合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标,先后培育了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海底过程研究、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防灾减灾、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干细胞研究、电子商务交易与信息服务、磁浮与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等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有4个协同创新中心已列入“上海市2011计划”。今年同济大学还有“海底过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进入教育部认定的第二轮会议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