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绰号同样是“欺侮” 虹口试点校园暴力“预防针”

26.03.2016  16:19

图说:校园暴力。网络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近日,校园暴力这个话题又被推上风口浪尖——黄山一名男生给同性恋女生下药,而一段被网友称为“女版古惑仔”打群架的视频也热传网络,画面中约20名中学女生手持钢管、西瓜刀等,一边叫骂一边追打,其暴力程度触目惊心。为何校园暴力频频见诸报端,而这些暴力事件背后,家庭、学校、司法、社会,究竟是谁的角色缺失?

  为提前给校园暴力打“预防针”,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联合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在街道里四所公办初中试点推出“初中生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安全促进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效。

   初中生是高危人群

  虹口区一份针对该区小学、初中、高中、职校6507名学生开展的校园暴力基线调查曾显示,自述过去6月遭受欺侮行为的学生人数占17.83%,语言欺侮行为报告率为15.32%。在不同类别学生遭受到的语言和躯体欺侮行为中,男生遭受欺侮行为的发生率为21.32%,女生为14.11%。而从学生群体来看,小学生自述遭受语言欺侮行为的报告率最高,躯体欺侮行为在小学生中也尤为突出,其次是初中学生。

  研究表明,受欺侮的儿童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儿童期等欺侮与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具有相关性。“初中生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安全促进项目”负责人、四川北路街道创安办副主任杨梅杰强调说,虽然小学生里欺侮行为较为突出,初中生却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基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规律,和小学生通常更为听话,高中生更有自己的主见相比,处于独立人格养成阶段的初中生,一旦遇上暴力欺侮,通常会采取沉默的态度。这很有可能就导致暴力事件矛盾升级,带来更大的伤害。

   取绰号同样是“欺侮

  据虹口区的调查显示,在受到语言欺侮行为后,多数学生感到愤怒或委屈,会出现想报复、对社会失望、厌学等极端消极情绪,有超过三成的学生会选择将自己的遭遇闷在心里,其余的则会选择告诉教师、采取对骂对打、告诉家长及告诉同学。“不少人以为像美国那样的枪击事件才算是暴力,其实,带有侮辱性质的绰号、言语暴力、冷暴力等是最为常见的现代‘校园暴力’,但在项目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这类‘校园暴力’存在一定误区或不以为然。”杨梅杰说,在言语暴力行为中,最常见的方式为谩骂,其次为嘲笑缺点、侮辱、威胁等。

  而和言语暴力一样,冷暴力也同样正在造成隐形伤害。冷暴力的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这种冷暴力,不仅发生在学生之间,甚至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虹口区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主任陈再跃说。

   做好情绪管理干预

  “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和学校、家庭、社会的部分教育缺位不可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模式,比如家长过度宠溺或教育采用暴力手段,都可能让孩子误入‘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的歧途。市面上充斥着有暴力元素的影视作品,又缺乏分级制度,这些暴力元素会污染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而教师过于关注文化教育,疏忽学生间小摩擦的处理,也是让校园暴力隐患存在的一大原因。”陈再跃认为,对青少年校园欺侮行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尽早介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介入。

  “减少校园暴力,让孩子提高对校园暴力的警惕,对身边的暴力说‘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鲁迅初级中学的周一珍老师是川北街道“初中生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安全促进项目”项目组成员。从2013年起,她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社工一起在学校推出了“校园反暴力”预防课程。2年间,该校选择了两个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每周一小时的拓展活动。“学生们在拓展学习过程中,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种类、危害等一一明辨。去年,我们又针对最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初二年级进行项目推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周一珍说,学生们通过各种情境,了解身边的“暴力”,体验了同学相处、处理冲突等不同方法带来的不同结果。

  目前,“初中生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安全促进项目”第一期已经结题,并有了不错的干预效果:学生对校园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到了90%以上,志愿成为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志愿者的学生从项目开展前的50%上升到了73.8%。据介绍,今年暑假,项目第二期即将推出,将在社区设置定期的“反暴力活动项目”,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进行干预预防,未来还将扩大试点学校范围。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