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沪轨交1号线故障 排除故障用了3小时

29.07.2015  09:45

  

  区间运行经过上海火车站站的1号线,在驶往徐家汇站的区间内运行,平均4分钟左右一班,乘客等候2到3班方能上车。

  昨天5时56分,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突发触网失电故障,造成部分线路中断运行。轨交触网失电事故并非首次发生,此次排除时间却长达3小时,受其影响,各车站及周边滞留大量乘客,沿线交通拥堵,其中沪闵高架拥堵直至11时,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

  一旦遇到轨道交通临时停运,理想中的疏导措施该是怎样的?在市民李婷雨心里,应该是立即有广播解释情况并告知预计恢复时间、有工作人员引导出站指挥登上接驳交通、遇上高温天最好还能提供饮用水。

  然而昨天上午她在遭遇轨交停运后,迟到了近3个小时才到达公司:“看得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很努力,也没有因为客流聚集引起别的次生事故,但如果综合联动能力能更高些,会不会更好?

  城市交通体系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牵一发动全身。不少市民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联动协调,以减少突发性事件对交通出行造成的影响。专家也建议,在城市应急预案中,“互联网+”的新手段也应考虑进去,综合管理调度。

   故障信息发布到位吗

  ■市民感受

  昨天被困在徐家汇站的市民廖元说:“我从地铁站出来,路上遇到两名地铁工作人员,向他们询问短驳车的时间以及开行方式,是一站式还是站站停,他们都答不出。虽然地面交通他们管不了,但这样的应急情况下信息应该更顺畅。

  故障信息发布是否到位?

  据悉,昨天地铁运营方在第一时间通过车站车厢广播、移动电视、官方网站、微博等渠道,及时告知乘客故障信息。故障期间,地铁官方微博发布13条,与上视、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直播连线2次、加播1次,与交通电台电话连线1次、加播1次,与各大专业媒体实时沟通超过30人次。

   【专家建议】

  同济大学交通专家李克平建议,可根据信号基站的位置,向事故发生地一定范围内的手机定点推送消息,由此进一步扩大消息获取面。

   公交接驳驰援是否够

  ■市民感受

  故障发生后,交通管理部门调集大客车对积压乘客展开接驳。各站点的值守交警们在马路上跑动,疏导车流,采取临时的管制措施,以确保接驳车能够尽快进站上下客。而人行道上的民警则形成隔离墙,疏导人流,防止因为拥挤而发生的踩踏事故。

  然而留守在锦江乐园站的市民李婷雨却发现,驶来的接驳车已经挤得“扑扑满”,根本挤不上去。因为从莘庄发车的接驳车在始发站就已载满了乘客,其中大部分是前往徐家汇地区,已无余力在沿线继续搭载更多乘客。

  这样的情况下,交警开始拦下途经的大客车,与驾驶员商量,让部分滞留乘客搭上这些尚有空间的社会车辆到徐家汇。

  据统计,昨天市交通委指挥中心先后四批次共调集110辆公交车前往莘庄站至徐家汇站区段执行公交配套接驳任务,共疏运乘客1万余人次。同时,交通管理部门临时征用过路大客车配合疏解站点积压人流。四大出租企业也调集车辆进行支援。

  不久前上海市人大代表参与轨道交通应急演练时曾提到,模拟疏散场景时,公交车很快就到达现场,实际发生故障时,接驳车是否能到得这么快?不同地区公交车分属不同公司运营,是否都能调配?早高峰时段公交车本身运力吃紧,是否还能支持轨道接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盘考虑,加强联动。

  另外,不少乘客转而呼叫出租车,但在打车软件冲击下,一些出租车赶去增援的积极性受阻;而当乘客转而呼叫专车时,不少不受传统应急调度系统控制的专车纷纷涌入滞留乘客站点,非但不能缓解拥堵,不少专车还“坐地起价”,有的价格甚至翻了5倍。

   【专家建议】

  李克平建议,在城市应急预案中,“互联网+”的新手段也应考虑进去,综合管理调度。同时,尽管专车价格属于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但如此“趁机”大幅涨价,可被视为扰乱市场行为。建议有关管理部门不妨设立规定,比如说,如果价格超过2倍以上,一经发现或接到举报,将重罚。

   地面为何堵到11时

  ■市民感受

  “这车太堵了,每个红绿灯几乎都要等8分钟—10分钟!”昨天9时30分许,市民乔先生在徐家汇就发现车辆异乎寻常的多。而在漕宝路、沪闵路、莘松路、七莘路等多处路段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车辆拥挤情况。直至昨天10时许,锦江乐园周边、春申路周边等交通依然出现红色拥堵状态。

  地铁发生事故的同时,与故障区段平行的沪闵高架一直拥堵到11时。

  昨天7时不到,徐汇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姜涌就接到1号线故障的消息,莘庄到徐家汇将受影响。支队立即调整勤务岗位,180名叠加警力奔赴辖区沪闵路、漕溪路和徐家汇等主要道路和地区。

  事故发生期间,市公安局增派300余名警力,会同闵行区、徐汇区政府加强道路管控与站点秩序维护。

  但交通管理部门坦言,早高峰时段,沪闵高架向来是个拥堵点,加之100多辆公交车抽调过来,造成地面更加拥堵。路堵造成不少人心情焦虑,抛尾、插队等开车陋习频频出现,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确实造成有些路口发生了不必要的拥堵。

  在国外,一方面路人监督比摄影头更严厉;另一方面,各种交规执行严格,一不留意就可能受到巨额罚款,并吊销驾照。

   【专家建议】

  闵行地区大部分“上班族”都选择1号线或沪闵高架出行,地下交通一旦发生故障,只能往地面疏散,给本已拥挤的地面交通“添堵”。有交通专家建议,像这种地区,路网交通系统的设计上要考虑替代方案,比如建轨道交通复线,或是拓展BRT线路。

   1条线路影响如此大

  ■市民感受

  平时主要乘轨交出门的市民余先生说:“现在轨道交通承担的出行量太大,以至于‘出不起’故障,否则对交通影响非常明显。应该对上海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和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和规划,不能完全倚重任何一种出行方式。

  经初步排查,本次触网失电事件是供电系统故障引起。为何事故排除花了3小时?

  运营企业表示,触网失电故障以前也发生过,这类事故一旦发生,由于需要一段段排查短路点,的确要花一些时间。而此次故障区段较大,又正值早高峰,因此故障点排查时间较长。

  此次事故对乘客及交通的影响较大,也凸显了轨道交通在上海公共交通出行中日益增加的比重。目前,上海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800多万人次,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约900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的50%左右。

  纵贯市中心的“主动脉”1号线,每天承担着巨大的交通负荷,仅昨天一天的客流量就高达120多万人次。

  事故发生区段是闵行地区通往市区的唯一一条地铁线路,故障发生时间又正值早高峰,因此滞留乘客较多,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