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草婴与上外的不解情缘

07.04.2016  10:22

 

一代文化名人、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这所学校建校之初起,他就与上外结下了不解之缘。

姜椿芳是草婴的人生导师

1985年5月草婴(右)在上海寓所接待姜椿芳

 

      上外首任校长姜椿芳在上世纪30年代下半叶起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化总支书记,负责组织和领导上海文化界的统战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岁的草婴随家人从浙江宁波来上海避难。四年后,他认识了27岁的姜椿芳。作为一名进步青年,抗日救亡的热情在草婴身上燃烧,他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书刊,产生了学习苏联人民争取解放、爱国抗敌的思想,同时萌发了学习俄语的念头。他一面在中学读书,一面每周日去俄侨老师家学俄语。一年后他通过新文字研究会认识了姜椿芳,在上海宁波路的一个地下党同志家里与姜椿芳见面。听说草婴在学习俄语,姜椿芳便热情地询问他学俄语有什么困难?草婴回答说困难很多:“没有一本俄文字典,没有一本俄文文法书,而教师又不懂中文,不能用汉语翻译,唯一的教科书只有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津梁》。”精通俄语的姜椿芳当即表示愿意帮助他,并约定草婴两三个星期见面一次,帮助他解答俄语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草婴持续了近四年的俄语学习。草婴后来回忆说:“他的耐心解释不仅使我明白课文,更重要的是使我增强了学习俄语的信心。”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上海地下党与苏联塔斯社秘密商定,利用当时日苏之间还有外交关系,以苏联商人的名义在上海创办一份中文刊物《时代》周刊,并于8月20日正式出版。这本刊物由姜椿芳主编,主要报道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情况,内容包括塔斯社电讯和苏联报刊文章。姜椿芳邀请草婴参与这项工作,由此,草婴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1942年,《时代》杂志社又出版了《苏联文艺》月刊,在第2期上就刊登了草婴翻译的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也是在这部译作上,第一次使用了草婴这个笔名(草婴原名盛峻峰)。

      草婴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跟椿芳同志经常接触,较多地了解他的经历,熟悉他的为人,领略到他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楷模。”

 

为上外编制第一张俄语课程表

1950年代草婴在我校开设俄汉翻译讲座

                                                  (作者系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编审孟庆和)

 

      1949年11月初,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在陈毅市长倡议下,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并委任当时的时代出版社社长、著名的翻译家姜椿芳负责筹建工作。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刘晓在当面给姜椿芳下达任务时说,要尽快筹备成立,要用速成的方法培训,以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语人才的急需。

      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共和国的大地上回荡,人们已经在用辛勤的汗水回报祖国母亲。在姜椿芳为首的学校筹办人员日以继夜地开拓努力下,上海俄文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从筹办到开学,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为了解决师资短缺,学校在社会上急速招聘了一批教师,其中绝大部分为俄罗斯侨民,他们都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俄语,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汉语,不少人还缺乏教学经验。这时的姜椿芳自然想到了共事多年、已有俄语翻译经验的草婴,并请他根据自己学习俄语的体验、翻译实践的经验,以及速成俄语的培养目标,帮助学校制定一份俄语课程表,草婴毅然接受了委托。没过几天,草婴便交出了一份精心编制的上海俄文学校《俄文课程表》,为学校的俄语专业顺利开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上外开设《俄汉翻译讲座

 

 

2010年10月28日孟庆和(本文作者,左二)与草婴(坐者)等合影

 

      1950年代初期,上海俄文学校正式开学后,姜椿芳校长亲自教授《俄汉翻译课》,但身兼数职的姜椿芳因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繁忙,经常无暇顾及上课,不得不请来了他的好友草婴来校开设《俄汉翻译讲座》。年轻的翻译家站在讲台上,满怀激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翻译的原则、技巧、实例等,受到莘莘学子的热情欢迎。“文革”十年,草婴遭受磨难,他的翻译生涯戛然而止。改革开放以后,他重新拿起笔杆,坚守他的翻译伟业。1980年代,他又被邀请走上上外的讲台,为俄语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再次开设了《俄汉翻译讲座》。他认为,从事文学翻译就是为作者和译文读者搭建一座桥梁。“搭桥”要为双方负责,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译文读者的感受相当于原文读者读后的感受。要达到这个要求极不容易。翻译家确实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使译文读者也能欣赏到原作的艺术魅力。文学翻译的艺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草婴曾被聘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