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揭秘长非编码RNA GClnc1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发展

09.10.2016  02:39

[编者按] 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最近,美国肿瘤研究学会(AACR)旗下顶尖期刊《Cancer Discovery》(最新影响因子为19.8分)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密西根大学合作的题为“LncRNA GClnc1 promotes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nd may act as a modular scaffold of WDR5 and KAT2A complexes to specify the histone modification pattern”的研究成果。该文还得到了同期特邀编辑的述评。本文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房静远教授、洪洁和陈豪燕副研究员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WeipingZou教授,第一作者为房静远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孙甜甜。 

据房静远教授介绍,胃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癌早期预警、预后预测甚至发现预防与治疗的新靶点等方面。虽然,业界已知长非编码RNA(lncRNA)可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次研究成果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将长非编码RNA GClnc1作为独立的一个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胃癌的发生和预后;二是首次发现在胃癌从轻度-中度-重度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中,长非编码RNA GClnc1的表达量是依次升高的,与传统技术相比,长非编码RNA检测特异性好,提示该预测因子可能成为胃癌癌前病变发展中的独立诊断依据之一;第三,该研究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 GClnc1可以独立于TNM分期来对胃癌病人的预后进行预测。与常规肿瘤预后的预测一般使用TNM分期来进行比较,揭示可能可以通过测定GClnc1的表达量来预测肿瘤病人的预后。 

房静远团队的研究得出结论,通过转录组芯片分析,首次发现lncRNA GClnc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临床分析研究表明GClnc1的过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肿瘤体积的增加和远处转移,揭示GClnc1的过表达与胃癌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进一步机制探索发现,GClnc1作为脚手架分子影响组蛋白修饰分子WDR5和KAT2A的结合及其对组蛋白的修饰调节,进而调控下游参与肿瘤发生的基因(例如:SOD2)的激活和功能。 

该研究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 GClnc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新颖的作用方式,为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新思路。房教授团队下一步将寻找更多的有可能参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长非编码RNA,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更多突破和希望。本研究受到NSFC创新研究群体项目、NSFC国合重大、NSFC优青及NSFC面上项目等多个基金项目的资助支持,第一作者与主要通讯作者单位均为仁济医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