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聚同济共议“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城市空气环境”

07.06.2016  20:44
  调整能源结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增加可再生能源,可有效帮助改善空气质量。6月7日,聚焦“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城市空气环境”这一重要议题的2016“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意大利环境部,国务院、住建部、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论坛发起人、原住建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汪光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联合国环境署环境政策执行司副司长莫妮卡•麦克德维特分别致辞。论坛由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主持。
  汪光焘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城市空气环境”为主题,以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围绕城市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大气质量,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主要内容,国内外专家开展研讨交流,取长补短,十分有益。他就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微电网分布式供电和收费机制的改革,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高度整合规划、建筑、气象观测、微电网管理、绿色交通等各专业技术,加强跨专业、多部门间的合作;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有效推动风光伏、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耗占比大的建筑领域的应用,探索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尤其在居民建筑上推广与利用。  

  杨贤金在致辞中表示,“十三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战略上将成为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要力量。同济大学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的主席单位,一直致力于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城市规划、环境、能源、生命科学、管理等学科,为生态城市的构建集思广益,为应对城市空气环境治理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道路,承担起生态文明进程中高校引领者的使命。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前意大利环境部部长科拉多•科利尼,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教授、Applied Energy主编严晋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焦舰,应邀作论坛主旨报告。他们围绕主题,从政策、创新机制、环境影响、城市规划、技术路线、国外经验介绍等方面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石定寰在题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中说,自200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相关政策、规划及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完善,为可再生能源创造了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带动了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也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平台。我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快速发展。他指出,展望未来,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要力争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60%,电力占比超过80%,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有力支撑,开辟更加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每个人的生活相结合。
  石定寰、科拉多•科利尼、严晋跃、焦舰4位专家还共同参与论坛的“专家讨论”环节,围绕刚刚落幕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各国环保部长所达成的重要决议、中国与意大利的能源及排污政策对比、以及对于最看好的可再生能源的前景与应用分析等议题,集中探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与空气质量改善问题,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角展开了交流与对话。
  作大会报告的还有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申彦波,日本京都大学学者Hooman Farzaneh,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邹涛,德国太阳能面板生产商Asola Technologies公司执行董事 Erich Klosterkamp,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光伏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于金辉。
  专家们表示,由于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使用煤炭对城市空气环境不良影响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至今,已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结合各国具体国情,发展更高效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的转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该过程需要多专业、多领域合作。
  论坛上,《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导则技术指南》发布。该课题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自2014年开始研究工作。通过解读环境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的思路,阐述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和内涵,提供评估指标相应的技术策略指引,为加快环境绩效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系统有效的工具。
  本届论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