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原法学院召开“南洋公学暨民国法政文丛”编辑工程启动会议[图]

24.07.2017  12:52

7月18日,经过半年的筹备,“南洋公学暨民国法政文丛”编辑工作会议在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召开,标志着多达50卷的编辑工程开始启动。来自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20多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编辑工作会议。

凯原法学院宪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高全喜就“南洋公学暨民国法政文丛”的编撰出版做了简要的说明。高全喜指出,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系南洋公学。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创建于上海徐家汇,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南洋公学初创时期确定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端法政人才,它们的创建者、领导者、任教者以及受教育于其中者,在中国近现代法政史中,扮演了殊为重要的角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今天正在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增添了历史的流光溢彩。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宪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秉承南洋公学的法政传统,与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文科处等单位共同策划,设立了“南洋公学暨民国法政文丛”编撰出版项目。

本项目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南洋公学法政文丛”,主要是收集整理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南洋公学有学缘关系的法政(学)家的有重要影响的法政著述。每人编辑出版一部文集,以彰显南洋公学的历史渊源、人文传承,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传承有序的精神基础。二是“民国法政文丛”,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法政一体是中国近现代西学东渐的一个传统,“南洋公学法政文丛”可以纳入“民国法政文丛”的大框架之下,因此,借助南洋公学的法政人物与资料的整理编撰,可以充实民国法政资料的丰富内容。总之,整个系列文丛,便是力图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与政治学科的举足轻重之地位彰显出来。法政之学不仅展现了南洋公学百年教育的菁华,而且还推动了中国社会古今之变的制度转型。法政文丛收录的人物,都曾经在中国的教育史,甚至在中国的政治史和法制史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其中不仅有教育家,还有法学家,更有政治家,他们的立言、立德、立功,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

根据上述的编撰宗旨,“南洋公学暨民国法政文丛”计划梳理、遴选、编辑在近现代史上与南洋公学有过交集且涉猎法政事业的重要人物之论学与译介的华章,依据年代第次,每人结为一集,初步形成两辑共20余人,隆重而集中地向社会和学界推出。此外,还将精选民国期间的一系列法政人物的典籍,分两辑共30余人陆续推出。整套文丛计划编撰50余人,在三年内完成基本的文献收集、整理与编辑工作,然后统一由知名出版社出版。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编辑工作会议,已经遴选了近50名专业的青年学者参与编辑工作,他们来自中国各大专业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名高校,都有过编辑经验,并从事法制史、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研究与教学,借此机会,大家联系在一起,共同商议这套文丛的编辑体例以及工作安排。随着这次编辑会议的召开,这项大型的民国法政文丛的具体编撰工作就陆续开始。

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代表凯原法学院对高全喜领导的这个大型编撰工作表示赞扬和支持,对于诸位青年学子在酷热炎炎的夏天来到凯原法学院参加这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

汪后继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具体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南洋公学的法政教育对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奠基意义,指出今天上海交大积极参加教育部“双一流”建设,是有深厚的历史根基的,上海交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建设者,其历史的贡献有目共睹,今天既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要发扬南洋公学的精神,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交大文科处处长吴建南发表讲话。他首先从自己作为一位政治学者的视角,对于这套把南洋公学与民国法政联系在一起的法政文丛,表示钦佩,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演变,法政是合为一体的,南洋公学法政科就是一个典范,民国时期的政治学与法学也是类似的,那是一个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时代。

吴建南代表学校文科处表示对该项目的将给予大力支持,并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资源,争取把这个编辑出版项目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去。他鼓励高全喜通过所开辟的社会资源,争取达到大学建设与社会建设共同合作,进一步深化该项目,使其推动上海交大整个文科的大发展,为学校今后的大展宏图提供助力。

在随后的全天会议中,与会的青年专家学者,分别就人物选择的尺度、资料文献的来源、编辑体例、章节目录的统一化等具体内容召开了讨论。

本次“南洋公学暨民国法政文丛”50卷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会议,标志着该大型文献丛书编纂工作即将全面展开,预期三年内它们的编辑出版,将改变时下流传的的“北朝阳、南东吴”的近现代中国法学的格局分类,一种新的三分即南洋、东吴、朝阳的法科三分,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民国法政的格局大势将浮现出来,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也就有了一种新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