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召开

09.12.2022  10:50

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2月7日,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校董单位友山基金支持举办。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强鹏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赵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马文才,上海证劵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领导杨军,友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宇龙出席会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覃成林线上参会。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地驻沪机构、各区合作交流办和投促部门、各地在沪商协会、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多家媒体共同参会。

开幕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强鹏程主持。强鹏程副主任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出席此次会议的各位嘉宾。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致辞,他表示,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此次“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启动和指数研究成果发布,通过凝聚多方智慧,进一步找准合作需求,合力提出对策措施,为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此背景下,论坛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搭建政策界、学术界和实践界的交流、合作、对话平台,推动形成合力,深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区域战略,非常重要,也恰逢其时。“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及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作为区域实践的公共服务产品,这些成果是上海财经大学服务上海、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展现中国气派和上海标准的一次生动实践。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促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新型区域合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赵睿共同启动了“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发布了联动指数研究成果。该系统按照“五位一体”功能架构设计,能实时展示区域合作联动现状,实现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大数据应用、专报生成等系列功能,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时推送区域合作动态,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新型区域合作高效、有序、协调运行。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三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综合考虑市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构建起涵盖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7个方面近5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元流量与关系数据,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指数研究对象共145个城市,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主要城市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城市。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该指数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从2021年数据的指数研究结果来看,上海与样本城市间的区域联动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分布特征,可以分为强联动、较强联动、一般联动、较弱联动和弱联动五类。北京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指数最高,另外苏州、杭州、深圳、南京与上海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强的联动发展特征,这5个城市共同构成了强联动样本。此外,较强联动样本城市依次包括武汉、无锡、广州、宁波、成都、合肥、重庆、天津、南通、嘉兴、常州、郑州、绍兴、西安、青岛等城市。而与上一年相比,排名较前的城市相对较为稳定,变动幅度整体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与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合作内生于各自发展需求之中,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基于指数研究结果,一方面,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引领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另一方面,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具有坚实的基础,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之间的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带动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

会上,黄奇帆、范恒山、许涛、刘秉镰和覃成林发表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主持。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作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彰显长三角区域的特色与担当”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持续探索和艰苦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各地区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创造性的努力既构成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时为其它地区提供多方面的参照与镜鉴,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正因为如此,各个地区都应秉持国家情怀和全局思维,从实际出发做好每一项工作,最好的展现自己的特色和担当。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示范效应非同一般,有条件、有必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事项进行探索试验,为全国提供良好范式和有益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做了科学阐述。

把握这些要求,结合地区实际特别是比较优势,长三角区域可以在如下七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探索,体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运行机制;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动形成都市圈城际间协同发展格局;完善收入分配结构与机制;构筑思想道德建设高地。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做了题为“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主旨演讲。许书记表示,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紧跟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准确定位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先导作用。

许书记表示,全面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应当牢固把握创新共建、协调共进、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的总体原则。既要加强党对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全面领导,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充分调动高等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要落实具体举措,把握关键抓手,高水平推动长三角现代化国际教育园区、区域创新综合体、功能平台载体和一体化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建设。

许涛书记强调,长三角地区应当着力打破行政藩篱,加快实现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全面构建有序分工、错位竞争及全面协作的教育协同发展格局,率先建设高等教育高水平现代化的引领区,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卓越的区域教育协作典范,为深入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发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协调”的主题演讲。刘院长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社会进步标准是相一致的,现代化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三个与区域经济相关任务,区域经济发展使命艰巨。二十大为我们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但也要看到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居民消费受储蓄偏好和预期影响,市场潜力与增长潜力不匹配;二是收入差距、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三大差距风险加大;三是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四是市场分割弱化资源配置效率。

进一步,刘院长表示,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研究成果理论创新,方法先进,资料详实,结论可靠,值得借鉴。最后,刘院长认为,当前中国城镇化率是64.72%,未来还将会有3亿人要进入城市,城市群必将成为城镇化的空间载体。通过对比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规模、投资水平、创新能力、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与其他两个城市群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仍要坚持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不动摇,通过借鉴学习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以区域联动有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成林作了题为“以区域联动助推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的演讲。首先,覃成林院长对为什么要区域联动作出解释,包含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需要和加快区域发展的需要三个维度。

其次,覃院长表示“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决策参考价值。具体来看,指数设计从市场联动、社会联动和政府联动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政府合作七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区域联动全景以及当前全国区域联动格局和演变趋势,同时从战略、平台、空间、产业等多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推动区域联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最后,覃成林院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需要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互动融合。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需要南北呼应,推动建设东南沿海经济带,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联动,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供稿:杨焕焕、潘雪婷、杨扬、王耀辉、崔悦、李晨  供图:李京烁、林亚芬、段海娇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