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纳粹浩劫 探索纳粹文化

02.09.2015  15:10

在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单世联教授的新作《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一百余万字,分上下两卷。作为对希特勒与大屠杀的文化透视,该书上卷以希特勒为中心,在概述希特勒的个性、理念、崛起与溃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希特勒其人与德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展现纳粹运动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土壤。下卷以集中营为中心,探索纳粹种族大屠杀的起源、方式与程序,分析受害人、施暴者及相关人物的心理世界和自我认知,重点讨论“奥斯维辛之后”的精神状况。全书以跨学科的方法综合使用回忆、著述与创作等各类材料,聚焦纳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解释大屠杀的文化起源与文化后果,融历史叙述、理性反思与情感体验于一体,在宏大主题与细节排比、特殊情景与普遍意义之间保持平衡。在目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十周年的大量著述中,该书的主题与写法都具有相当的独创性。    

早在1995年全球纪念二战胜利五十周年时,单世联教授就开始写作该书。20年来,探索纳粹浩劫,反思纳粹文化是作者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据作者介绍,以“黑暗时刻”为书名,意指这里所述的人、事、物只发生于纳粹德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之中,但此论也包含一个陷阱:似乎暴政和邪恶只是个别的、非正常的;似乎可以把人类的历史一分切为二切割为“黑暗”和“光明”两个对比鲜明的阶段,似乎人类已经把这样的事件有效地阻挡于眼前的时间与空间之外,似乎人类已经走出黑暗进入光明,等等。所有这些“似乎”其实都不可能得到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坚持认为,“纳粹时代”确实是历史中的黑暗时刻,希特勒与大屠杀有其独特性。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不可能通体光明,但希特勒和他所主导的大屠杀确实不大可能重演。这是值得庆幸的,人类“文明”已越来越多地融化、渗透到各种“文化”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黑暗时刻”已经过去,文化已经日益文明化。    

单世联教授长期从事文化理论、文化思想研究,为避免文化研究的抽象和空洞,他历来注重文化经验,特别是20世纪重大文化实验的研究。在该书的序言中,他这样表达写作本书的动机:这黑暗的历史发生在德国、发生在西方,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属于全体文明人类。在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回首并反省这一黑暗历史,是我(们)应该做的事。鉴于各种纪念活动中免不了的娱乐化倾向,单世联强调:让我们严肃起来。    

该书完成后,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刘擎教授、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上海大学朱学勤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等当代著名学者联袂推荐。该书甫一出版,就在2015年广州的“南国书香节”上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