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一触即发 比价格比服务电商出新招

06.11.2014  12:01

  “价格战”,经过近两年在电商领域的操练,这个词在今年“双11”近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玩意:什么“全球购”、“分期购”、“定期购”、“移动购”……今年的电商们,为什么都不打“价格战”了?

   天猫不甘做“甩尾货机器

  “我们今年在天猫的新款占比80%。”服装快消品牌唐狮电商负责人高菲阳说,以前在天猫等电商渠道是以卖存货为主,“今年天猫对品牌要求更高,比如会关注新款的占比,如果是淘品牌,则更关注质量。”天猫“双11”历经6年,唐狮每年都参与了。其在天猫的渠道定位从最初的卖存货,发展到追规模,今年的重点是上新品,打品牌。

  今年首次参加“双11”的法国户外品牌LAFUMA也透露,今年天猫对中高端品牌有不少资源倾斜,比如天猫首页类似“今日最大牌”等广告展示,不少是免费的。

  电商资深观察人士龚文祥说,过去天猫或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销售额中,服装占比很大,“双11”销售前10的商家也以服装为主。但这两年,天猫品类大幅扩容,包括生活服务、金融理财等,天猫的角色也随之变化,不再甘于成为“甩尾货机器”,因此服装行业的重头戏——价格战不再吃香。

   价格战伤害品牌和客户

  一个卖手机配件的天猫商家老板小孙说:“我们走的是高端品牌,‘双11’直接打五折,对老客户和品牌都伤害蛮大的。”小孙说,玩了几年“双11”,发现“双11”是只赚吆喝不赚钱。

  据记者了解,很多大品牌参加“双11”促销,相当于把原本投放在电视等媒体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广告,转为直接促销让利消费者。如果品牌商,主推某款生鲜产品,成本价就超过160元,“双11”当天售价不到100元,相当于销售一单亏一单,为的就是通过天猫平台把品牌冲出来。

  多数商家的抱怨,阿里巴巴作为平台心知肚明,阿里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双11”,天猫刻意回避价格战的概念,而是突出品牌和新款概念。今年大量的国际品牌入驻天猫平台,品牌意识强,对“价格战”的商业模式也相当避讳,天猫本身也在从“屌丝”的形象转向“高大上”,以吸引大牌的加盟。

   双11”何时媲美“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即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五,是美国感恩节后零售业开始促销的日子,商家一般都能顺利扭亏为盈。因为传统上商家记账红色表示亏损,黑色表示盈利,所以“黑色星期五”的“黑色”绝非不吉利的黑色,而是欢天喜地迎接盈利的“黑色”。相比“黑色星期五”,同样是购物狂欢,“双11”对许多商家而言,却意味着红色的亏损。为什么区别那么大?

  首先是商家初衷不同。对欧美的正常商家,“黑色星期五”是清库存的日子,但是在“双11”,许多商家希望鱼跃龙门脱颖而出,“双11”前是大肆备货增加库存,“双11”销售稍有差池就砸在手里了。

  第二个不同,则是销售策略不同。“黑色星期五”前后要持续两个多月,商品的价格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七折变成六折五折。客户热捧的商品,自然在七折的时候就卖掉了,不太受欢迎的可能要等到六折甚至五折,“时间”成为商家动态试探消费者价格的探针。而“双11”狂欢一日,商家只能猜测用户的接受价位并一次性销售,没有了动态调整的机会,销售难度自然提高。

  第三个不同,是规模效应不同。商家开店,是有固定成本的,单日销售规模越大,分摊到每件商品的成本越低,所以“黑色星期五”商家可以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双11”所有商家挤着一天发货,发货规模过大,反而导致快递成本陡增,由此增加了经营成本、压缩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