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女孩走进杜克大学

11.06.2018  22:46

  又到高考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家有考生,站在高考的门槛外,患得患失之心,可谓人皆有之。尽管如今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面对高考已有一颗平常心,不再像过去那么煎熬、焦躁了,但走完高考路的过程,家家依旧有着一言难尽的故事,尤其是那些“不省心”的孩子和操碎了心的家长。

  方同学可算是那种“不省心”的孩子,发生她身上的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那年,方同学的父母离婚了,她被法院判给了母亲抚养。这场家庭变故,是从小在父母争吵阴影下生活、成长的方同学心理崩溃的爆发点。正在读小学的她,用逃学、说谎,上课说话、打架、不做功课等方式来给母亲“制造麻烦”。方妈妈才结束失败的婚姻,又面临女儿的“针锋相对”,她的心理情绪同样接近崩溃的边缘,便用了传统家教“棍棒手段”来强迫女儿读书。结果,方同学厌学症状日渐加重,整天沉默寡言,失眠、厌食等,患上了抑郁症。学校尊重医院精神科医生的诊断病历,建议方同学休学。

  天底下没有甘心放弃自己孩子的父母,方妈妈也不例外。她拿着女儿的病历和整本写满“我不要写作业”字样的作业簿,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吴老师。吴老师是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催眠保健师,也是上海市首批社工、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专家组成员。疏导、挽救一个心理抑郁症患者,首先得探究心理行为发生偏差的源头。吴老师仔细倾听了方妈妈的详细陈述后,分析说:“是家庭的变故,让孩子提前进入了逆反期。孩子越聪明,越有叛逆心。目前孩子的心智还没成熟,正走在行为偏差的边缘,现在介入疏导心理挽救孩子还来得及。

  未成年人的情感依附非常敏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父(母)爱的缺失,会造成自卑心理逐渐累积,外加读书学习压力和非打即骂的传统家教误区,让孩子的生活恐惧感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孩子极可能积郁成疾。治病要治本,而方妈妈即是女儿心理成疾之本。待方妈妈认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后,吴老师约见了方同学,为她做了催眠治疗。

  每一个人的大脑意识本能,分意识和潜意识两种,分别占据10%和90%的比例分配,催眠疗法是激发潜意识,在方同学呈半休眠体状中给她灌输对生活的热情。然后,从饮食入手,建议方妈妈量身定制饭菜,帮助方同学打开胃口,疏导心理率先从调理身体做起。此后,坚持每周一次面询、每月一次催眠,培养方同学的“自信和责任”为主,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方同学,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负责!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方同学休学半年后,经过吴老师一系列心理专业辅导,抑郁症状慢慢消失,方同学复学。吴老师并没有就此放手,而是用了整整11年的时间,继续义务跟踪方同学,帮助她修复了母女关系,度过了青春期,最终考上了国内的大学。去年,方同学又考进了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有了一个踏进社会完美的开始。

  回望方同学的经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能够站上人生健康、全新的起点,与方妈妈、吴老师的坚持和努力不无关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方妈妈不轻易放弃的母爱,吴老师纯粹公益的大爱,都是人间的温暖。当然,方同学顺利跨过高考的门槛,也是她自我救赎的体现,她是在告诉我们,读书之年,就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只是有的人走得顺利,有的人走得坎坷,恰是那分温情相同,暖和的是人心,所有经历必将刻在心灵深处,像隐秘一般,陪伴一生。

来源:劳动报   作者: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