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展在鲁迅纪念馆开幕

11.11.2015  10:21

  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文物中的传统美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展》日前在鲁迅纪念馆开幕。一百余件珍贵文物、史料、历史照片,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段,全面展现出上海的深厚文化积淀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有钱不“炫富”,办学利百姓

  “现代很多人有钱不知道怎么花,其实可以借鉴前人的办学例子。”据策展人之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陈汉鸿介绍,过去,人们认为办学校是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澄衷中学的来源就与当时民间商人热心办学有关。叶澄衷是近代有名的商业巨子,他晚年拿出三十余亩地、十万两白银创办澄衷蒙学堂,直至成为如今的澄衷中学。本次展览展出了叶公澄衷荣哀录,澄衷蒙学堂编《字课图说》,澄衷中学校徽等。其中,《字课图说》是中国第一部由学校制定的教材,丰子恺、钱伟长小时候都是用这本教材。

  办学校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办教育基金。1931年,吴蕴初等创设“清寒教育基金协会”,专门为困难学生继续学业提供帮助。本次展览展出了清寒教育基金协会第一次报告,从中清晰可见获得津贴的学生名单。至1937年,清寒教育基金一共资助六届近200名清寒学生完成学业。物理学家钱伟长、力学家谈镐生、电子学家吕保维、半导体物理学家高鼎三、电脑大王王安等一批海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曾受益于该奖学金。

  勤俭持家,旧物再利用

  “当时这些人的想法很简单,有钱就帮助人,没有钱就节约,创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再把这种氛围传递给子女,回报给社会。”陈汉鸿说。本次展览展出的丰子恺的作品《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就讲了老大穿不下的衣服,依次轮转给老二、老三、老四穿的故事。上海老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在旧时勤俭持家的家庭里是常有的场景。

  上海老一辈教育孩子,打补丁不坍台,而人邋遢才丢人。贺友直的《补袜娘》《破布换糖》也反映了这一思想。陈汉鸿建议家长带孩子来观看这些展品,了解以前上海的生活状况。“现在上海有钱人多了,就算是中产之家,也常常东西坏了就丢掉,应该像过去一样思考,能不能换种方式继续利用?”其实,“破布换糖”就像如今在很多小区门口会有一只熊猫捐衣箱,通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让这种勤俭节约的风格一直延续下去。

  展览作为上海文广局、文物局今年“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主题展览项目,讲述了“重信守诺”“克勤克俭”等优秀中华美德的故事。展览将持续到11月26日。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