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玮医生上门看病还送礼
采访过很多家庭医生,有说话温柔的“邻家小妹”,也有爽朗侠义的“隔壁大叔”,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平凡工作始终怀抱着持久热情和高度职业素养。不过,看病看出了真感情,这样的家庭医生记者却是第一次遇到。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暖男”刘玮医生,常常一手出诊包一手大米香油,把一位位病人认作自己的亲人。为这事,90岁的王福姻老人还向市委书记韩正写信点了赞。
大米离奇“搬家记”
王福姻住在龙茗路,在“点赞信”上,她讲述了7年间的“奇遇”。“大儿子患严重精神病住院十几年,小儿子病重离世,老伴也撒手人寰……”种种生活打击下,老人脑梗后连去医院的能力都没有。“他来敲门,第一次看病就谈了半个多小时,只要我一个电话,他10分钟就赶到……”而更让老人意外的是,此后每逢过节前,小刘医生都会在上门出诊时拎上一袋米一桶油。
王福姻并不是唯一的幸运病人。“星期天我有点便秘,打电话给小刘,他说医院药房休息关门。”高芳君阿婆告诉记者,没想到挂完电话不久,刘玮就骑车来了,他自己掏钱去药房为阿婆买了药。“有一次他下班时顺路去平吉六村看一个病人,因为我也有工作就跟着他一块儿上门。”古美社区的社工魏老师说,进了门,刘玮喊一声“爷爷”,随手掏出一张超市购物卡递给老人,两个人热络得就像一家人。魏老师看不懂了,“医生倒过来给病人送礼,为啥?”
这个问题,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们最初也不明白。“我们走访病人,结果看到医院食堂里卖给员工的大米香油竟然出现在那里。”中心支部书记祁新花说,她这才知道,刘玮经常刷饭卡把福利“搬了家”。
被泪光“征服”的医生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职业,医生是否有必要做出这样的付出?面对疑惑,39岁的二军大医学硕士刘玮笑了。
“如果你见过像他们那样真挚的目光,你就不会这么问。”刘玮回忆起了第一次上门,“90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伤心地哭起来。”浑浊眼睛里流出的泪光像婴儿般清澈,他就这样被“征服”。“有时候,我随便给他们讲个笑话,自己都觉得不太好笑,可他们会真的很开心地笑出声来。”他知道,这是一群长期与病痛孤独做伴的人。
老家在东北,很早就独自离乡外出求学,这份生活经历让刘玮不像一般医者那样习惯于埋藏感情。他有2600个签约病人,其中大多数是老人,那些白发苍苍的高龄病人时常让他想起老家的爷爷奶奶。善待他们,是职业的责任感,也是寂寞游子对亲情的寄托。
微笑疗法拴牢“粉丝”
技术高,用药准,疗效明确,几乎每一个病人都这样评价刘玮。不过,在“刘粉”眼中,这位医生不光有技术,更是用“暖男”的魅力紧紧拴住了他们的心。“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医术,还有一味特效药,就是关爱。”刘玮倡导“微笑疗法”,他说,笑了,说明患者病况好转,至少没有新的问题出现;如果患者见到医生愁眉不展,说明他有不适的主诉。这时,医生就要特别注意,重点关照这样的病人。对于每一位看病的患者临走时,刘玮都会有一番特别嘱咐,方肯让人离去。
刘玮说,在他眼里,医生和病人都是有喜有忧的普通人,可以做朋友,也可以成为邻里好伙伴。“第一次到我这里来看病的人,是看疾病,第二次来就是看医生,第三次来是看朋友,第四次又回到原点,还是看病。”这是刘玮自创的“四步诊疗法”,倡导医生和病人之间从求诊、认医生到交朋友的关系发展,“到了最后,医生还是要靠医术立身,所以再好的医生还是得把病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