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千人”王卫教授:科研报国 “让病菌开口‘说话’” ——访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我校药学院王卫教授

11.12.2017  15:30

提到抗菌药物,普通百姓要么是谈“”色变,要么是逢病用“”,一边是担心产生耐药性,吃出副作用,一边是“万能药”膜拜,希望药到病除。究其原因就在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产生抗药性的各种“超级细菌”,可能使人类进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

如何识别病菌的耐药性自然成为全球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我校新成立的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科研创新团队聚焦的重点方向之一。

领衔该创新团队的王卫教授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化学系终身正教授、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我校药学院肿瘤药物研究所所长,化学领域引用率前5%的作者。

不忘科研报国的初心

王卫教授在有机小分子催化方法学研究、荧光探针和分子诊断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药物优势结构化合物库构建和筛选取得重要进展。对于回国后科研事业上取得的重要进展,王卫一直非常感谢国家、感谢华理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实现他在美国实现不了的想法。

早在1993年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王卫就来华理工作过一段时间。出国后,他也一直与钱旭红院士(当时是华理校长)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教授(华理药学院创始院长)有联系和合作,并在他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2005年开始担任华理药学院的兼职教授。入选首批中组部“千人计划”,更是坚定了王卫回国工作的决心。

但毕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5年,王卫刚开始还是有点“水土不服”。国家形势、单位环境、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项目申请等等都需要适应和学习,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当时我已有第二次创业的心理准备,这跟我当初去美国学习和工作所遇到的困难比,算不了什么。”王卫说到,“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要把事情做成做好,都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协调,相互理解和包容,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出国为了理想,回国同样源自追求。”入选首批“国字号”人才计划的王卫至今仍认为回到祖国工作是最好的选择。“一个人总要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而且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跟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让病菌开口“说话

全球生物医药领先的美日英法等国家纷纷布局精准医疗产业,中国也将精准医疗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到2030年拟投资600亿元。而精准医疗的前提就是分子诊断。王卫教授等一批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海归人才正在为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作出积极探索。

谈到负责的耐药性病菌检测的研究工作,王卫形象地描述到,“让beta-内酰胺酶‘说话’,而且是用普通人都能听懂的‘语言’。

自20世纪20年代末人类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一直保护着人类免受病菌的侵害。但是现在抗生素的药效在逐渐减退,准确地说是病菌在变异,已经发展成产生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细菌。举个例子,许多慢性鼻炎、咽炎等慢性感染疾病患者在病情急性发作时,经常自行使用抗生素控制病情,刚开始可能效果很明显,但后来慢慢不起什么作用,其原因就在于病菌已经形成耐药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抱菌素,是现有抗生素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病菌对此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产生了一种叫beta-内酰胺酶的蛋白酶,能够快速水解、破坏抗生素。然而,这种酶在病菌中的出现也为检测病菌、控制病菌提供了机会。

王卫课题组正是根据这类酶的结构特点,设计研发一系列的特异性、高灵敏的分子荧光探针,开发具有检测不同抗生素耐药性的检测芯片及其智能检测装置,快速诊断鉴别病菌对哪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与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联用,实现病人在家中检测感染病菌耐药性的技术。课题组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最近还成功研发了耐药菌特异性的荧光探针。

也许将来相关荧光检测,可以不需要大型专业设备仪器,用户在家用手机拍照就能完成。”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卫教授课题组骨干成员谢贺新教授介绍说,“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合成制备的检测试剂就需要达到更高稳定性、更高准确度、更高灵敏度。

准确、灵敏、快速、低成本,简单的关键词背后是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室里日日夜夜无数次的思维的碰撞和实验的尝试。

做研究、带学生成享受

回国后很有存在感,但也有很大的责任和压力感,我能感恩和回报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科研和培养人才。”回国工作的王卫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做好本职工作。

做科研已成为王卫最大的兴趣爱好。他每周工作7天,十几年来一直如此,不会觉得无聊枯燥,更感觉不到累。“它能让我平静,让我兴奋,让我减少烦恼。”科研工作似乎已经融入到王卫的血液,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他已在JACS、Angew Chem、Nat Commu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H-index为51,申请专利5件。

虽然是化学领域引用率前5%的作者,但王卫认为:“作为教师,在发表好文章,做好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为科学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生力量。”但培养人才往往比发好的文章更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王卫非常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跟学生讨论科研问题,特别是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和学生得到了意外的研究发现,对王卫来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和享受。在读博士胡立强介绍:“王卫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是要求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和见解。”王卫还积极利用拥有的资源,联系海外知名学者,努力为学生开辟国际视野而搭建更高、更大的平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药物研发人才贡献力量。

王卫教授联合我校化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朱为宏,生工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叶邦策等组建的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科研创新团队,强强联合,多学科、产研结合,将针对恶性肿瘤、传染病等重大疾病,开发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精准诊断试剂和仪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就像查血糖一样简单,在普通体检中就能完成,绝症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