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社会融合让城市基因更优

02.04.2015  10:46

      东莞是全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最多的城市之一,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东莞始终将破解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题作为重中之重,其核心是推动公共服务服务均等化。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融入东莞,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正如市委书记徐建华所言,这种融合就像杂交水稻一样,城市基因会越来越好。


      1.崇善
      诚信与纯朴民风激发“好人森林”
      “东莞好人”引领社会道德标杆


      2004年,中国十大社工人物、东莞民工服务之父徐祥龄退休后,与妻子谭翠莲来到东莞,用自己的积蓄加四方筹措而来的约200万元,创建了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该中心成为大陆第一家非营利性的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
      十年中,非莞籍的徐祥龄夫妇服务了东莞无数农民工。徐祥龄于2014年6月15日下午离世时,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被“祥龄先生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徐老先生五十多年热衷社会工作,致力服务困难群众,以一个平凡人的非凡之举为社会、为东莞社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要更多挖掘和弘扬徐老先生这样的典型人物,使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汇集更多的正能量,为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撑。”
      近年来,东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其中备受瞩目的是由东莞市文明办牵头,坚持每月评选并在各镇街轮流发布“东莞好人”。此外,还包括每年评选发布“东莞最美人物”、每两年评选发布“东莞道德模范”、适时认定和发布“东莞时代楷模”,其目的,在于推动更多好人典型入选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好人)。
      “东莞好人”群体追求真善美、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美化了东莞的城市形象。央视、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诚实守信的张扬锦、爱岗敬业的曾香桂,以及助人为乐的“路虎司机”程善道等人,正是“东莞好人”这个群体,通过爱岗敬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敬老人等优良的品德和行为,有效宣传了东莞的正面形象。
      横沥镇是东莞“好人森林”的缩影。
      横沥牛行牛经纪张扬锦,从13岁入行,今年已经85岁高龄,在牛墟已经相牛70余载,“牙齿当金使”,买卖双方都对他非常信赖。横沥牛行行长张树轩说“张扬锦做牛经纪70余年,从来没有收到一宗投诉”。张扬锦作为横沥牛墟最老的牛经纪,用其一生的岁月书写“诚实守信”四个字。2012年7月,张扬锦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广东好人”荣誉称号。
      2013年11月28日下午,东莞“最美女老师”覃健,在放学后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突然冲向人群的轿车,她推开学生,自己却被撞身亡。这位来自湖北的美丽园丁的生命戛然而止。东莞市长袁宝成还就此事作出批示,要求“横沥镇政府代他慰问覃健老师家属,并切实做好覃老师家属的帮扶工作”,同时“宣传覃老师的‘大爱’精神”。
      东莞市委常委潘新潮表示,近年来,横沥在创新城市管理方面作了有力探索,此次“小城大爱”研讨会,标志着横沥镇这个“小城大爱”好人辈出的现象,已经成为全市甚至是全省、全国文明创建的一个新品牌。“小城大爱”品牌从2014年6月开始,由南方日报开始宣传推出,随后,东莞又举行了“东莞好人”发布会,推广“小城大爱”的示范形式。未来,还有更多的媒体,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关注横沥的“好人接力”现象,做更多的研讨深化,进而为东莞创新社会管理、丰富城市精神建言献策。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徐永祥认为,个体的文明现象,由于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媒体的宣传,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逐步变成一种大爱的精神,一种公益的精神,一种公共性的理念。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不久前指出,东莞 “小城大爱”的最大特点是“好人接力,秀木成林”。前者是就好人纵向系列而言,即好人层出不穷;后者是就横向系列而言,即好人种类繁多,先进面广。横沥如此的好人层出、好人扎堆现象,应该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常态”,是纵向、横向两者结合扶植好人的好经验。
     

2.均等
      东莞“三保合一”先行先试
      医保兼顾公平与高保障


      莞城的杨阿姨今年已经69岁了,去年因为慢性肾炎,在医院住了17天,出院结算的时候1万多元的医药费报销了7000多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5%,杨阿姨说自己没想到可以报这么多。东莞还有很多像杨阿姨一样的医保病人,现在生活在东莞的参保人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不论是本地户籍还是外来务工人员,不论是企业职工还是公务员,只要工作和生活在东莞,所有人均可在同“一个制度”下同等参保缴费,同等享受财政补贴,同等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实现了医保的全民公平享有。
      在石排某塑胶制品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余先生,今年1月13日至2月4日,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入住三甲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疗总费用33000多元,其中医保统筹报销25000多元,个人自费7900多元,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76%。
      和余先生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在东城某电子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谢先生,今年2月13日至2月27日,因结肠性多发性息肉入住一甲医院东城医院,医疗总费用14700多元,其中医保统筹报销12800多元,个人自费仅1874元,医保实际报销比例高达87%。
      2000年3月,东莞将非本市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以“单建统筹”方式享有与本市户籍的企业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2004年,东莞试水“三保合一”的医保政策。当年7月,全市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职工医保制度并行,但统一管理。2008年7月,成功实现企业职工和居民医保制度的全面接轨,形成全市统一的医保统筹基金。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医保参保人约615万多,享受待遇的参保人在十年间达到了8183.8万人次,其中市外户籍约436万多,占比超过70%。
      社保专家解读,东莞社保从制度搭建的起步阶段,就为不同人群制度的整合做准备,建立统一标准的轨道,在一个轨道上快、慢车同时行走,根据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快车慢提速、慢车快提速,最终实现制度统一、一个制度覆盖所有人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过程。
      2013年10月,东莞市按照“一个制度、多层保障”思路重新构建东莞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此前,东莞全市有5%的群体享受住院医疗与个人账户“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俗称“金卡”),参保人以财政供养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体。“金卡”因此成为“社会不公”的象征,备受各诟病。新规定实施以后,东莞将原“金卡”模式基本医疗保险部分统一调整为“银卡”模式,实现“基本险”层面的险种构成、缴费、待遇等全市统一,高于全民医保制度的原职工医保待遇(如个人账户),以补充医疗保险形式进行衔接,确保全民医保制度的顺利推行。
      这个改革的思路是,在基本险层面彻底实现所有参保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等补充险,向所有有需要的基本险参保人开放,最终很好地解决东莞市医疗保险公平性的问题。
      2013年10月,东莞市实施了新修改的《东莞市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对参保人因患重大疾病超出社会平均承受能力的经济负担给予再次补偿,或对参保人因意外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偿。
      目前,东莞医疗保险的年缴费额为782.4元,缴费比例为单位2.3%,个人0.5%,财政补贴0.2%,个人的年缴费仅为130多元。但参保人报销水平在全国却排列前茅。东莞住院及特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年度支付限额最高达20万元/人年;社区门诊发生基本医疗费,基金按70%核付,不设起付线和最高封顶线。大病医疗保险起付标准为3.5万元,最高支付限额可达30万元。对于参保人来说,若用足政策,医保报销一年支付限额最高可达到50万元。
     

3.明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创文重要一环
      少年宫办在学校里  德育不分校内校外


      钟凯玮是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二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少年宫的乒乓球第二课堂已有一年多,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镇级比赛,并在2014年的校内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了冠军。她母亲表示,让女儿在校内参加少年宫活动,既不用考虑接送问题,也不必占用课后的时间,觉得十分方便。
      香市小学的香韵少年宫成立于2011年7月,是全国第一批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少年宫现有专兼职教师约30名,每年开设秋季班、寒假班、春季班和暑假班共4期,开设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课程近30门,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
      香市小学现有学生2300多人,80%是新莞人子女。许多家庭既想要孩子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又往往因为相对较高的学费望而却步。“外面报一个钢琴班一节课80块,一个季度差不多要一千块。现在在学校里就能免费学,我们觉得挺好的。”一位新莞人家长告诉记者。钟凯玮也说,同班的新莞人学生中也有很多人通过参加青少年宫的第二课堂圆了梦,成为了舞蹈队和合唱队的成员。
      香市小学德育处主任侯燕华说,该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全员参与、全校覆盖、全科渗透、全程关注、全社会关注,努力让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在大朗镇中心小学,“红领巾值岗”,是该校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天清晨,10名肩披鲜红“礼仪小天使”彩带的队员英姿飒爽地站在一楼大堂,向同学、家长们问好。课间,他们穿梭在走廊、班级门口,发现不良现象及时制止。校长蔡巧英说,活动让全校每位学生均参与其中,每周一个班,轮流进行。执行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自我教育的最佳过程。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专设的老师组织,还经常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如五届新生入队,学校邀请了家长参与讲述“我与红领巾”的故事,为孩子们戴上红领巾,共同唱响队歌。此外,学校还举行“让祝福与感恩同在”贺卡制作比赛,让孩子们充分表达对学校、家长的感激之情和良好的心愿。
      蔡巧英说,通过这些活动,父母从以往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后勤人员”成为“合作伙伴”,使两代人和谐交融、心灵相通。
      在活动的推动下,家长渐渐成为学校导语工作的参与者。如今,已经有200多位家长自发成立了“家长义工”。由学校德育办负责人担任队长,学校德育组成员及家长委员会领导班子担任副队长,设有安全护校队、实践活动队、图书管理队等多个队别。家长们一方面走进校园,参与学校活动,为老师和孩子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义工队中人数最多的“护校队”,实行班级轮换制,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有家长自觉自愿地站在校门口,维持上学、放学的孩子们过校门马路的秩序,所有车辆都服从这些“编外交警”的指挥。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环。东莞在全省率先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基金”,建成212所“学校少年宫”实现公办学校全覆盖,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宫)6个,“未成年人素质拓展基地”97个。东莞还建成东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室)86个、儿童友好社区120个、流动服务站72个,构建起“家庭教育大讲堂”开展宣讲咨询、“父母学堂”实现广播覆盖、家教咨询热线跟进解决特殊个案的立体化家教服务模式。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从最初的10多名发展至现在203名、兼职教师1520名。东莞还建立东莞市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创新建立市级“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各镇街服务站。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开学上好核心价值观第一课,“我的中国梦”、中华传统美德、“三爱”等主题活动形成热潮。
     

  文明 愿景
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


      东莞石龙镇政府公务员陈凤君:
      东莞户籍与非户籍人口比例接近1:4,作为一名“本地人”,非常感谢多年来外来人才对东莞作出的巨大贡献,东莞未来的发展亦离不开外来人才的继续支持,广大新老莞人应当共同平等地享受文明城市的硕果。
      文明的内涵,应包括理念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三个层次。一个城市的文明皆有其核心理念,这个理念,落实到社会即是制度,落实到民生即是物质。窃以为市政府(包括户籍市民)在理念上应更加重视社会的包容性。
      近年来,从对外来人才称谓的改变、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的成立、各项积分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举措,欣喜地看到市政府已逐渐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得益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东莞吸引力的提升,外来人才的结构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希望东莞在顶层制度建设、公共服务、人文关怀等方面逐渐弱化“户籍”的概念,同时保持民生建设的投入,如此务必能吸引更多高层次的外来人才,共同建设和拥抱他们认同的文明城市。
     

  加强民生投入 改善医教文卫

 

      东莞莞城利光电工器材负责人丁佩钦:
      在文化教育这块需要加强改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就学问题给这些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及烦恼,不能就近上学,公立学校更是进不去;好的私立学校,学费一年动则3万—5万元的,让这些外来务工者哪有一颗安定的心,哪来的归属感。要切实把学校、医院动员起来,让外来务工者子女和当地人享受同等待遇,都是祖国的花朵,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区别对待,希望能够让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东莞的真正文明,而不是一个名号。
     

  改善公共交通 更利城市发展

 

      东莞市浙江商会办公人员刘柳葵:
      对于一名普通的工薪族,我觉得镇区的公共交通设施亟待提高。镇区公交车车费贵,镇区公交车车费相对城区贵,在东莞城区,乘坐公交车一律2元,这个价格十分亲民,而在镇区则实行分段收费,同一个镇区不同村之间的公交车费可以相差2—3元,这样一来,偏远村落更加乏人问津,不利于东莞经济全面发展。还有镇区公交车线路不合理,公交车车辆残旧,旧车换新装继续行驶,喷黑色尾气等,都需要将来一一解决。
      公共设施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公共设施改善提高和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愿东莞改善公共交通,才更有利于发展。

 

      原文来源:《南方日报》2015-04-02 DC03版

      原文链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02/content_7414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