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华理“引育并举”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13.01.2018  22:12

    2017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昌胜教授当选,标志着华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再获重大发展。

    居高望远,广揽博用。过去的五年,学校围绕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构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爱才”的人才生态环境,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立标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 L.费林加教授加盟华理。2017年10月22日,以费林加教授名字命名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聚焦源头创新,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围绕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及界面光电功能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作为中心的外方主任,费林加教授表示:“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校以求贤若渴的态度,面向海内外“引智”,加速汇聚高端人才。

    王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化学系终身正教授、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肿瘤药物研究所所长,化学领域引用率前5%的作者。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5年后,王卫选择了回国,“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跟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现在,他正带领学校新成立的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科研创新团队,为人类对抗癌症等重大疾病而不懈探索。

    过去五年多来,学校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浓度进一步提升:新增院士2名,“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52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139人次,引进“国家千人”“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1名。


搭平台,多举措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2012年,学校开始实施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青年英才引进与培育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分层次分类型给予津贴和经费支持。五年来,“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项目”“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发展支持项目”和“青年英才计划”等多层次的青年英才引进与培育资助体系共资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392人,其中21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70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

    2014年,学校设立“青年英才校长奖”,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该奖项的获奖者均不满40岁,却都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青年教师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对于锦上添花,青年人才的成长更需要雪中送炭。2016年,一条助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绿色通道”打通了——《“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出台。

    以首位特聘研究员赵玉政为例,入选该计划后,他不但能以“研究员”的身份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还获得了学校提供的70万元科研经费、高于其他教授的年薪,以及具有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资格。这些待遇,为他解除了生活、经费、招生等后顾之忧,使其得以快速组建团队进行学科建设。一年多的时间里,赵玉政课题组不但在Nature Protocols、Nature Method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还于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千帆竞渡,驶向未来。在多项政策的助力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业绩突出、结构合理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


立师德,迈好踏上讲台的第一步

    “我志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为教育发展、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努力奋斗!”在2017年新教工岗前培训开班典礼上,99名新教工进行入职宣誓。

    在我校,每年新教工进校,都要接受近两周的集中培训,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科研项目申报需要注意哪些等。在2017年的首场培训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副校长钱锋作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学术道德规范问题分析与对策”的主题报告,教导新教工扣好学术研究“第一粒纽扣”,迈上学术道路“第一级台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触动灵魂、用心灵点亮心灵,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眼界胸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四个统一”,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师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规范职业行为,强化岗位意识和育人意识,引导广大教师用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引领学生。


解后忧,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学校还十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最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新增人员经费,用于提高教职工待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健康体检,上海市、徐汇区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国家千人”按程序办理医疗卡;推进华理学区建设,设立子女教育补贴;学校租赁馨宁公寓和晶华坊公租房511套,并给予租房补贴,改善青年教师的居住条件。

    “暖心”还体现在细微处。从2016年起,我校在奉贤校区推出“5元惠师餐”,教师只要花5元钱,即可享用四菜一汤;在奉贤校区几幢教学楼里共设有15间教师休息室,并对人流量较多的休息室进行重新装修布置,添置了8台自动咖啡机供教师使用……

    完善全员聘用和考核、分类评价制度,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准聘和长聘教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以任务要求、考核评价、薪酬待遇等为一体的工作聘用合同。以学院为主体,根据学科特点、岗位类别与职务的具体情况,建立基于同行评议的分类评价机制,体现出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并探索以分类管理改革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多向分流,建立合理可行的人员内外流转机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过去的五年,学校结合“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支能适应创建一流大学要求的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