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东南亚“华文热”:越来越多友族走进“华文圈”

08.05.2015  22:26

  语言和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桥梁,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作为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语言的汉语,既是海外华人的“留根工程”,也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朋友学习外语的重要选项。4月15日至24日,南方日报记者用10天时间与广东省侨办调研团深入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近距离、多角度进行采访观察,尽可能深入地与当地人士交流,获得了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和人物样本。东南亚华人学习华文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友族入读华校学习华文,甚至成为华文教师。

  语言的力量

  学习华文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在东南亚华人心中,学习华文就是传承传统文化,“不懂华语相当于自我边缘化

  刚到达印尼梭罗培育三语学校,记者便被一片斑斓的色彩所吸引:一年级的学生穿着极具印尼风情的表演服跳起可爱的土风舞,中国老师和当地老师身着印尼蜡染服饰,他们身后的校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形成了浓烈而和谐的视觉合奏。

  “您好,我是四年级的学生,我叫郑德华,我是我们家华语说得最好的”。

  “您好,我是五年级的学生,我叫黄燕珍,我和我哥哥两人是全家最懂华语的”。

  孩子们调皮地用中文打着招呼。

  在古稀之龄的《千岛日报》记者肖女士看来,这些孩子是幸运的。“现在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三语学校,但孩子们的父辈、祖辈却在上世纪错过了学习华文的机会,目前懂华文者,不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正在上华校的孩子。

  “我们从事华教事业的目的,一是为印尼培养像林优娜一样的汉语人才,一是让华裔懂得自己民族的语言,传承传统文化。”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校长陈锦球开门见山地说,“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就没有忽略文化,而恰恰在很多方面是文化先行,语言的沟通交流必定首当其冲,印尼太需要懂华文的人才了!

  华文的“”情结,对老一辈华人而言更为深刻。很多华校学生都是被爷爷奶奶送进学校的。“小时候我们接受华文教育,所以知道它的重要性,我希望我的孙子也能学好华文。”梭罗福清公会教育部部长刘美玉说。

  “中华文化是民族之魂,对内,我们个人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外,我们要借助语言和文化,积极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众互相了解和理解。”在从事了一辈子华文教育的泰国罗勇光华学校资深校长蔡良看来,中国移民立足海外后最关心的就是子女教育,一是现实需要,一是精神需要,当前,更深远地说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正因如此,只要政策允许,海外华人便会投入最大的热情去发展华教,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热心华教人士出钱出力,甚至倾其所有大力支持和兴办华文教育,他们的努力也获得当地主流社会的肯定。

  泰国光华学校中文校长蔡玲玲介绍,该校学生每年都会增加约100人。与光华学校一样的华文民校被泰国教育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每年对每名学生补贴1.2万泰铢。

  由于华文教育与中国对接得好,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的学生出国留学没有障碍。校长陈锦球透露,今年高一年级期末考后,已有10多位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其中两人选择来中国。

  “不懂华语相当于自我边缘化。”马来西亚企业家雷智雄告诉记者,当地很多高官子女,如某任首相的小儿子、副首相的孙女都在华小就读。

  华文学习热潮的成果在马来西亚很是明显。马来西亚华总副总秘书兼策略研究委员会主席陈耀星博士多次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发现,不少非华裔媒体人可以直接用华文采访他。

  办学的开放

  在东南亚华文学校里,友族孩子所占比例不断攀升,不少学校的华族学生与友族学生甚至各占一半,“友族多说明中文地位高了

  在广东省侨办副主任郑建民看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是中华文化的特质,这在华文教育领域也得以体现。“一直以来,海外华文教育都坚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积极吸纳友族子弟入校学习,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增进友族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了解,促进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市场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客观的印证。

  印尼丹格朗省与雅加达西部交界处有一所全国最大的三语学校——八华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多达4000多名,非华裔生占12%,颇受当地高端人群青睐。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华校学生以华族后裔为主,但友族孩子的比例不断攀升,即使是山城马吉朗的培德三语学校,友族孩子也占到15%。甚至,有的学校华族学生和原住民各占一半,如日惹崇德三语学校,这个比例是52%∶48%。巴厘省文桥三语学校生源中也有30%是友族孩子。

  “崇德办学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这个比例说明印尼人越来越重视中文,也说明中文地位高了。”广东外派教师谢芳说。

  泗水小太阳三语国民学校总监张玲玲了解到,离泗水市区200多公里的一所习经院里也有不少学华文的孩子。

  而在马来西亚,近60万的华小学生中也有三成非华裔学生,华文独中生超10%为非华裔生,当地华人富裕阶层和家长以孩子入读这些学校为荣。记者一年前曾到马来西亚沙巴州采访,该州江门四邑联合会总会长、崇正中学副董事长兼助学金筹集和发放负责人黄小娟告诉记者,她的几个孩子都是华小、独中毕业生。

  “崇正中学每年初中入学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000人,但只有一半学生有机会入读。”学校董事凌观保介绍。这种爆满的情况也出现在许多城市的华文小学中。每次新学年开始,总能见到不少华人家长连夜排队,争取入读华小的名额。

  让人颇为讶异的是,华文学校中,原住民教师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作为自己的职业?张玲玲举的例子或许能说明一二。泰国光华学校一位小学老师是女佣的孩子,小时候常跟华人老板娘到佛堂,因此接触到汉语,后来又参加了汉语班进一步学习。在华社的推荐下,高中毕业时小伙子获得到中国留学4年的奖学金。听说他回到印尼,张玲玲便找到他,邀请他来华校任教。

  “这位老师的妹妹现在也在中国留学。”张玲玲认识四五个曾在中国留学最后回到印尼当老师的原住民,“当地友族学习华文的热情很高。每年华文协调机构都会从中选一些送到中国留学,他们毕业后都很愿意当老师。

  今年34岁的林优娜(Jona Widhagdo Putri)是印尼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国际关系讲师,这位印尼第四代华人年纪轻轻,却已从事翻译工作10年以上,曾为50多场国际会议担任过同声传译,服务的对象包括印尼前总统苏西洛、现任总统佐科等政要。

  同声传译高度紧张、信息量大,一般由两名翻译员轮流进行,每隔15分钟交班一次,但林优娜做同声传译,每次常常超过半个小时甚至长达一两个小时,就是因为印尼十分缺乏华文同传人才。令人意外的是,林优娜现在中文说得很“”,但18岁以前她一个汉字都看不懂,都是留学中国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在印尼泗水崇高三语学校,记者见到了9岁的王小嫱和12岁的李恩典,她们都会说流利的中文。跟林优娜不同的是,她们是印尼原住民,家里人都不会中文。崇高三语学校是一所由华人开办的基督教学校,学校友族学生占19%,从幼儿园起,李恩典在这里学习了8年。

  “目前印尼有100多所华文学校,尽管这个数字仅为1966年禁锢期之前的10%,但10余年来各地华文教育的热情以井喷的状态发展。”印尼日惹特区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陈启明先生介绍,由于特殊原因,印尼是东南亚华文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发展的急切性尤为明显。而在华文教育体系完整的马来西亚,其华文小学有57万在校生,华文独立中学在校人数超8万。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地区,自发兴办了近2万所华文学校,在职华文教师数十万人,在校学生数百万人。”此次调研团团长、广东省侨办副巡视员李仲民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和广大华文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没,“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印尼,华文教育的内涵比过去更丰富

  今年是中国和印尼关系的大年,两国建交65周年,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一带一路”的新视野下,两国的交往、交流无疑走进了一个新时期。

  在印尼采访时,记者曾阅读到一段令人反复咀嚼回味的话。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蔡昌杰认为:“华文教育远远不是华人自己的母语教学,而是全体印尼民族均可积极参与的事业。”蔡昌杰希望通过发展华文教育,提高印尼民族的竞争力,促进华族和印尼族和谐相处,增进中国和印尼世代友好。

  正如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校长陈锦球所言,开展华文教育,对己是传承中华文化;对国家,是为印尼培育多语言人才。这种观念代表着印尼华人的现代华文教育观、国际关系观,折射出他们的现代素养、教育理念和现实智慧,与时代潮流十分契合。

  今年3月,印尼总统佐科在上任不到5个月内第二次访华,同习近平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就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中国与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还发表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建立副总理级的人文交流机制。4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印尼,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无疑,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被当今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华文教育在印尼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需求。也正因为此,中方在印尼华文教育工作中愿意提供支持,印尼人民也十分欢迎这样的支持。

  纵深师资短缺困境如何破

  广东省侨办沈卫红博士一直对10年前看到的一组照片记忆犹新——华文教师培训班里挤满了白发苍苍的学生,他们有的拄着拐杖而来,有的看书需要用放大镜,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也坐得满满当当。

  作为第一届师资培训的工作人员,张玲玲一次次被这些学员的学习热情感动,正是老一代的坚持和努力,使印尼华文教育在中断了30多年后仍保有复活的力量。

  一方面是华文人才的普遍缺乏,一方面是社会对华校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华教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捉襟见肘。在泰国,同样由于华教的断层和市场需求强劲,华校吸引华文优秀师资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印尼培德三语学校,记者了解到,该校两位当地华文教师都已70多岁。泗水市一直奔波在华教第一线的陈锦球、张玲玲等人,大都年近古稀。当地华文报纸《千岛日报》的采编人员则是清一色上了年纪。

  面对海外华教界的需求,中国通过两种形式来缓解他们的师资短缺问题:第一,帮助印尼等国培训华文教师,欢迎有志从事华文教育的人士到中国接受培训,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也可以接受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学历深造;第二,中方从中国选派优秀中小学教师到国外做示范教育。

  10天的走访中,记者在各地均遇到从中国留学归来并从事华文教育的年轻人,如八华学校的周慧凤,201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已工作4年;日惹崇德学校的黄秋美,去年大学毕业,现在是一至三年级的华文老师;林心菲,在广州幼儿师范学校培训一年后回印尼教书,目前已有8年教龄;梁先梅,万隆大专毕业后又在河北师范大学拿到本科学位;俞晴霞,保送到集美大学读本科……

  但张玲玲指出,这些留下来教书的年轻人,仅占到师资定向留学生的不到20%。

  “每年都有许多华裔高中毕业生被推荐到中国留学,作为定向师资培养。但毕业后,他们轻易在中资企业、旅游业、经贸业找到高薪工作,华人家庭又比较殷实,辛苦且收入不高的华校教师一职对他们吸引力有限”。在一些旅游发达地区,甚至出现华校学生流失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学会了华文的日常交流后,便迫不及待地出去工作赚钱。

  一份广东省侨办提供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素质提高不快,中国外派教师成为很多华校开展华文教学的主力,不少学校仍由中国外派老师承担汉语主课教学,有的学校本地教师以兼职为主,规模大、发展好的学校还比较少。目前,华文教师趋向来源多元化,各个国家华校都有大量中国公派教师,其中广东在印尼就有90名外派教师。

  权威信息显示,近5年来,国务院侨办每年邀请15800名海外华文教师到中国参加汉语言基础知识等的系统培训;组派了111个专家团分赴25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培训。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为海外华校培养1700多名具有本科学历的骨干华文教师。应海外华校的需求,每年从国内选派赴海外任教的优秀教师,从原来的两三百人扩展到现在的1000人。(来源:南方日报)